
《恶意》读书笔记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恶意》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恶意》读书笔记1著名作家日高邦彦被杀了。
经过层层筛查,警方锁定了犯罪嫌疑人就是和日高邦彦一起长大的好朋友——儿童文学作家野野口修,对杀人一事,野野口修供认不讳。但是在谈到杀人动机后,野野口的回答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野野口称虽然他和日高从小一起长大,但长大后的两人并无交集,两人重新联络是从七年前野野口拜访日高开始的。当时的日高邦彦已经在文坛小有名气,而野野口只是一个热爱写作的、想以写作为生的新人。他写了一部作品,想让日高邦彦帮忙引荐,但是当时的日高总是敷衍他,而且,日高又遇到了创作瓶颈,不仅不想帮忙,反而抓住他和自己妻子有染的把柄,并利用手中拍好的野野口修要杀掉自己的视频,把野野口修的作品据为己有,重新修改后出版了。意外的是,这部作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日高邦彦也因为这部作品收获了极大的荣誉,拿奖拿到手软。从那以后,日高邦彦又继续利用这些把柄让野野口修当他的影子作家,替他写了一部又一部作品。
在野野口修家搜查到的笔记也显示,野野口确实有那些作品的初稿,只是后来被日高发表的时候,稍作了改动,但故事的脉络大体还是那样的,种种迹象表明:日高邦彦真的剽窃了野野口修的作品。一切都昭然若揭,日高成了人人唾弃的冒牌作家,而野野口修,才是那个才华横溢、忍辱负重的影子作家。
舆论的风向马上出现了逆转:虽然日高邦彦是被害者,但是舆论一边倒地认为野野口修是因为不堪他一次又一次的骚扰,才痛下杀机,一切都是他罪有应得,野野口修作为嫌疑人,本应被千夫所指,不料却收获了一大票同情,甚至没有人来谴责他。
凶手被缉拿归案,案件到此也已经真相大白,按理说,法官们大可松一口气了。但是,有一位法官却凭借对破案过程中细微的观察,觉得案件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他——就是加贺恭一郎。
说来也巧,加贺和野野口修多年前曾在一所学校里供职,通过和原来学校的老师交谈和他多年来对野野口的了解,加贺觉得野野口修并不像他自己说得那样无辜。同时,加贺拜访了野野口修原来的同学,在同学们的口中,还原了一个真实的野野口修:
野野口并不像他在狱中写得那样纯良无害,中学时候的他,为了躲避校园暴力,曾经帮助那些施暴者欺负那些善良的孩子们,日高邦彦便是被他们欺负得最厉害的一个。而反观日高邦彦,虽然他一直被同学欺负,但却心怀美好,因为和野野口家离得近,每当野野口因为害怕不想上学的时候,日高总会安抚他、陪他一起去。这样真诚善良的日高,真的很难让人和那个剽窃朋友作品的、面目狰狞的日高联系在一起。
加贺有过多年的教师从业经验,结合日高上学时的经历和其作品里对校园暴力的描写,以及无论何时都一直存在无法遏制的校园暴力事件,推测出了整个案件的前因后果。
从小和日高一起长大的野野口,其实心底里对日高是非常不屑的。他憎恶他的出身,厌恶他的成长环境,虽然不得已和日高生活在一个地方,但他从不觉得自己和他是一类人,他的心里一直是有某种优越感的。当他们长大后,在他眼里平凡无奇的日高竟然成了畅销书作家,而自视甚高的野野口修写作道路却一直很坎坷,为了自身发展,野野口修找到当时已经声名鹊起的日高邦彦,而日高虽然手中掌握着他帮别人施暴的视频,却还是没有怨言地把他引荐给儿童文学编辑,让他成为了儿童文学作家,就这一点来说,日高对野野口修有着知遇之恩,野野口修应该感谢他才对。
但实际上野野口修不仅没有感激他,反而对日高邦彦有很多不甘的,那不甘里,有嫉妒,也有仇恨,终于,在得知自己得了绝症后,野野口修的.嫉妒之火熊熊上升,化作了无穷无尽的恶意,制造了这一场蓄谋已久的谋杀。
凭什么你成了畅销书作家,有名有利,而我却只能写自己并不喜欢的儿童文学?
凭什么你的生活那么惬意,而我却在正当年的时候得了癌症?
凭什么出身如此卑微的你却能收获幸福,而本应过得幸福的我却如此落魄?
凭什么?你凭什么抢走本该属于我的幸福?
这股恶意的力量强大到惊人,因为怀着恶意和种种不甘,野野口修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抄写日高邦彦的作品,并在情节脉络上稍作修改,让人以为真的是日高剽窃了他的作品;为了抹黑日高邦彦,野野口修不惜编造出自己和日高已故妻子有染的事情,也不惜通过在日高寄往加拿大的行李里做手脚,偷拍潜入日高家作案的视频和其他一件件小事证明日高是多么地凶狠残暴,而自己又是多么的可怜和无辜。可以说,野野口修的手法之凶狠,心思之缜密,也是前所未有。
我将不久于人世,既然我过不好,那我也不让你过得好,我不光要让你死在我前面,还要竭尽所能搞臭你,让你死后都不能保全自己的名声,让人们提起你来时都是鄙视和唾弃!
无法想象,是怀着怎样的恶意,才能让野野口修做出这样违背良知又近乎疯狂和变态的事情呢!
野野口君,午夜梦回时,你的良心真的不会痛吗?
东野圭吾的作品一直以情节跌宕诡异,故事架构匪夷所思著称,尤其擅长从极不合理处写出极合理的故事。在我看来,东野圭吾的书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读到最后一章,你永远无法预知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是什么。但是,一旦读完整部书,心里就会豁然开朗:这个世界上当真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人性也真的能恶毒到我们无法想象的程度。毫无疑问,《恶意》是对人性的拷问,也是对人性最深刻的剖析。
可能有人会说:“这只是小说,是虚构出来的故事,现实生活中哪有人会狠毒到这种程度?”现实生活中确实没有人会如此恶毒,但是,一旦人们心中被嫉妒包围,所衍生出来的恶意的力量也是巨大的。
朋友小兰有一位亲戚,那位亲戚从来见不得别人好,但凡别人升职加薪,她就会明里暗里嘲讽;看到别人婆媳相处融洽她也嫉妒,经常话里话外挑拨人家间关系;村里的大小事务,不管懂不懂,总要插上几句话,不管人家愿不愿意听。她的一生都生活在农村,她的全部世界也仅限于村里那巴掌点的地方,所以她的见识和她的人一样,都很狭隘和局促。她巴不得天下人都生活得不如她,但凡别人有一点比她好的地方就受不了,但她不知道:她只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而已,这个社会上有千千万万个人都过得比她好,正是因为她的狭隘和嫉妒,她的生活才越来越糟糕;正是因为每天只盯着别人看而忽略自我成长,她才一步步沦落到今天这钟地步。
我们家乡有一名医生,这个医生医术非常高明,收费也合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人品也非常好,他在家乡属于那种德高望重的人物,但是,正是这样一位本该被人们爱戴的人,自家建的房屋刚打好地基的时候,就被人们恶意毁坏了。医生扪心自问:自己真心实意为老百姓服务,从没多收过一分钱,也没怠慢过一位病人, ……此处隐藏10977个字……
关上书,你觉得这结局真的太意外了。但是细思量,一切又都那么合理。
什么是真相
小说读到三分之一处,真凶已经浮出水面,我看了看书的厚度,这后面还有三分之二,要写什么呢?
没有给读者一点感到无趣的机会,小说继续探索罪犯的犯罪动机。一口气读完凶手的独白,似乎已真相大白了,可看看书页,后面还有三分之一呢。
你以为故事可以结束了,其实还没有;你以为你已经看到真相了,其实未必。
这本书并非单一叙述视角。用在推理小说里,似乎非常适合。因为同一事件由不同叙述者来叙述,本就可能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更不用说还存在着叙述者有意误导读者的情况。
小说里真正的凶手就利用自己的自白成功地误导了读者(小说的读者与书中的警员)。当真凶以及他的“犯罪动机”付出水面,此案大可以就此了结。但是东野圭吾把这个故事继续写了下去。
我觉得这是他的伟大之处。不光是作为推理小说家,他很善于运用精妙的结构,一步一步地抓住读者的心,一层一层地剥掉凶手的'伪装,更因为他对“真相”的哲学化诠释。
到底什么是真相呢?同一事件不同的目击者可能讲述出完全不同的“真相”,而我们确信不疑的真是全部的事实吗?
我相信小说的最后三分之一给很多读者(例如我)上了一门生动的真相教育课。当你以为你已经获得真相时,也许再稍微往更深处发掘,就能发现真相被反转,三观被颠覆。
所以我们应该对这世界存有更多敬畏之心吧。当我们轻易对他人他事做出某种评价或判断时,也许应该提醒自己:我们所了解的也许只是部分事实而已。
人性之恶
东野圭吾的小说,在逐渐揭开真相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对人物隐秘的情感世界的揭示。因此不同于很多推理小说只能让读者享受到推理的乐趣和获知真相的快感,他的小说结局常常让人唏嘘,感慨万千。
本书取名“恶意”,到底是谁的恶意,是何种恶意,对读者而言也是经历了一番认识的深化过程。
最初我们认定的“恶意”是日高的嫉妒,因为自己无法写出这样好的作品,而使手腕让朋友梦想落空,乃至逼迫对方成为自己的影子写手。
这已经够恶了。但作品最后揭示的恶意却远超于此。真正的恶意,可能如童话故事里的反面人物,坏得不需要理由——恶与善,在这里成为鲜明的对立。
极端的恶意,是夺走你的生命之后,还要毁灭你的名誉;是不惜牺牲掉自己也要毁掉你;是所有的动机仅仅是出于对于真善美的嫉妒。
相比之下,因为复仇而引发的谋杀故事简直太单纯与正义了。
恶魔的养成
凶案的动因最后竟可追究到几位当事人少年时代遭遇的校园暴力。联想到近年一些关于校园暴力的热点新闻,这故事还真是发人深省、细思恐极。
我们看到,恶魔从小就是恶魔,恶魔长大了仍是恶魔。而心理扭曲的受害者化身为了施暴者,隐藏在正常人中,伺机作恶。
书中还暗示,凶手对他人的冷漠态度可能从小受到其母亲的影响,也是一个提醒,如果父母对周围人都采取一种冷酷、敌视的态度,一定会影响到孩子。他对他人没有信任感,没有接受善意的能力,却不乏嫉妒猜忌之心。当这样的孩子遭受到暴力,他不会去正当求助,反而为了生存而屈服于权威,甚至助纣为虐。
至少,同样也遭遇过校园暴力的日高,就没有偏离人生轨迹,长成了一个健全的人。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应的法律制度,这几点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杜绝校园暴力的发生。在这个故事里,这几方都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恶魔被姑息,软弱的灵魂终被扭曲,正直良善的人却被诬陷与谋杀。
当恶意产生于缜密的头脑,经过了精妙绝伦的设计,其后果真是不可想象。如果不是警官加贺超乎常人的警觉度与追根究底的毅力(而这全属于偶然性),恶意必定得逞,好人将被盖棺定污名,真相将永远埋藏。
想到这里,不禁倒吸一口凉气。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真相,什么是伪装,还真的不好说。
还是让我们对这世界多一些敬畏吧。
《恶意》读书笔记15好久没有给大家推荐过书了,似乎也没有推荐过吧。
那今天就给大家推荐一本小说,就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东野圭吾的《恶意》。
《恶意》这本书大概是我在两年前看的,当时看完,我并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于是,对当时我的心理就无从追踪了。
为什么我会想起这本书,并且向大家推荐呢?
其实是因为我在后来写《寻梦环游记》的影评时,偶然的感悟,我的回忆被勾起了。
于是便想向大家推荐这本《恶意》。
如果说,世界上的好人都是一样的,恶人其实也是一样的。《解忧杂货店》诠释了人性的温暖,这《恶意》则是揭示了人性的丑陋。
该怎么说呢。《恶意》让我不可思议。
书中有一大部分借用了日记的方式去记载这事情的经过,可是很可笑的是过去的日记也是会骗人的,就连录像也是骗人的。
有时候眼睛看见的不一定是事实。
古人常云:“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可是当两者皆为虚假的时候,真相又在哪里呢?
当然书中不仅讲了这一点,还有就是,当你处于一个高位,人们仅能仰视你的时候,可能你自以为的朋友对你有的不是艳羡也不是骄傲,而是嫉妒。
《恶意》实在是很精髓的反映了人性,你相信的,你不相信的,书中都有描绘,让你从不同角度去体验你所不知道的世界。
如果你也喜欢东野圭吾,不妨去看看这本书吧。
范文一木心说:读书是最低成本的社交。寒假,以低成本的方式再见东野圭吾。继《白夜行》之后,翻开了久封的《恶意》。
读到最后一章,终于明白书名《恶意》的含义。因恨生恶,因恶劫难。你可以在书中看到恶意的执念、诡谲、伪装、猖狂……你可能会倒吸一口冷气,怎么会有如此邪恶之人?可在东野圭吾的小说中,常有着对人性最深处的剖析直视。如果你承受不了小说中的这份恶,希望在现实生活中的你,只被善意温暖。
一直以为爱恨皆有缘由,东野却让我们看到这世间还有无缘无故的恨。只因看你不爽,就要暗下狠手,真是变态扭曲的人性。但这份疯狂难道真的是无根之源吗?不是的,小说交代了,是野野口的母亲给了年幼的'野野口情感偏向的引导。因为野野口的母亲对日高那份不自觉流露出来的偏见和轻蔑,年幼的男孩深受母亲的影响,对高日也产生了一份“没由来”的恨。是野野口毁了日高,而野野口呢,是被她母亲毁掉的,或者说是被家庭教育毁掉的孩子。他,也是家庭教育的牺牲品。所以,在年幼的心灵上,请多种下一些善意的种子吧,相信善意的根是结不出恶意的果的。
读东野圭吾的社会派小说,总能被独特的解谜结构所吸引,那份意料之外的推理,不读到最后一刻,你永远看不到真相。读完之后,内心又久久地难以平静,跟随东野独特的叙述视角,所解的不仅是一桩案件之谜,好像,还有一些关乎人性、亲情的谜团。这是他的小说区别于其他推理小说的独特之处,不管是写作技巧还是情感人性,都有值得读者思考推敲和学习的地方,就像东野圭吾自己所言:“人性的独白、社会的炎凉,这些是人类永远需要关注的命题。”他,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