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教案

时间:2025-07-20 06:39:08
《长亭送别》教案范文集合八篇

《长亭送别》教案范文集合八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长亭送别》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长亭送别》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王实甫作为“文采派”代表的戏曲语言特点。

2、学习情景交一融,运用景物气氛描写来烘托戏曲人物形象的写法。

【能力目标】

1、能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本剧语言的诗情画意之美,并正确赏析用诗词典故对人物感情与性*格的表达效果。

2、能够根据剧情正确分析概括人物性*格及主题。

3、能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提高欣赏戏曲语言艺术的品位。

【情感目标】

能正确认识封建家长制与礼教思想对青年男一女爱情婚姻的压制与残害,能欣赏张生和莺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及叛逆性*格。

第一课时

一、由柳永〈雨霖铃〉导入。

全词中心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对爱情执着追求,胜过荣华富贵的名句:

次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以特殊时间、地点与景物衬托离愁悲苦的名句:

今宵有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二、王实甫与〈西厢记〉简介。

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2、〈西厢记〉是元杂剧四大爱情剧的高一峰。

3、四大爱情悲剧:

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 郑光祖〈倩女幽魂〉白朴〈墙头马上〉

4、〈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试解题)是元杂剧中特殊的连本长戏,共五本二十一折。[唐、元稹〈莺莺记〉,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5、剧情简介。(参见〈导学〉与注解①)

三、速读课文后,全班朗读全文,注意角色*转换及情感变化。

四、整体把握呢哦容:本折库名为〈哭宴〉,题目为课文编者所加,试按谈两题各自侧重点,并按本题为线索把全折分为几个画面,分别拟定小标题。

1、原题侧重送别的`气氛情感,突出性*格矛盾而编题侧在地点、事件,留有悬念,但也较一般化。

2、五里——短亭,十里——长亭,送君终须别,离愁万里长。崔莺莺在什么情况下与张生分离?在送别过程中有怎样的情感变化?可以分为几个场面?试给它们各拟小标题。

[板书]莺莺→长亭送别←张生

3、读到这里,我们耳边仿佛仍响着莺莺对张生深情的呼唤,眼前也会浮现出她泣涕涟涟的哀凄形象,它不禁使我们联想到上学期学过的两首诗词中情一人、爱人惜别的场面,试加以比较,本剧对离情的描写在场面、气氛上更接近于哪一首,而在情感表达上又更接近于哪一首?

《雨霖铃》情景相融相生,触景生情,景由情生(虚写),情景相生。

《孔雀东南飞》叙事抒情,直抒胸臆,缠一绵悱恻,海誓山盟,反抗封建家庭与封建礼教。

五、朗读几个精美唱段。

六、作业:

1、试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比较与《窦娥冤》的不同。

2、试分析崔莺莺与张生的形象,并概括本剧主题。

第二课时

一、复述《窦娥冤》的语言特色*,并与本文作比较,体会本文语言文采斑斓的特点。(注意本文描写、化用与用典)

《窦》 唱词通俗《长》离愁别恨的绝唱→花

本色*派 对白朴实优美动人的情诗间

直抒胸臆 诗情画意的气氛美

清新自然情景相生的艺术人

纯属口语名句典故的化用的

较少典故文采斑斓的语言风

二、试分析作者怎样通过戏剧语言来表现人物不同个性*,揭示人物之间自身的矛盾冲突,以而为主题服务?

[板书]

人物 感情性*格

张生钟情贫寒白衣,为人诚挚,追求爱情与功名 爱情与功名

莺莺深情名门之女,为人善良,重爱情轻功名

红娘热情深为婢女,活泼善良,坚持正义绝不妥协 家长礼教与

夫人无情相国夫人,盛气凌人,重富贵轻亲情 亲情爱情

→愿天下有情一人终成眷属(反礼教,争自一由)

三、开放讨论题。本文抒情特点是情景交一融,情随境迁,景随情生。请你引用唱词或对白来说明这三种情况。

1、送别路上:借景抒情,情景相融,景语皆情语。“晓来谁染霜林一醉?总是离人泪。”最为动人,是直抒胸臆。

2、饯行宴上:以心里感受的唱词抒发了悲伤无奈而刻意掩饰的内心愁苦,只一对句写句烘托气氛,这是景由情生之句。

3、饯行宴上:莺莺以一曲[满庭芳][快AA][朝天子]直抒胸臆,表现内心难以抑制愁苦与强烈反叛不满之情。

4、惜别一节:几乎全是直抒胸臆,只两组对句以景衬情,情景相生。

5、离愁一节:因恋去身影远逝而极目尽处,触景而生情,情随境生,更突出“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的无尽之苦。

四、朗读全文。

五、作业:

1、《导学教程》之[同步驱动]部分。

2、预习《闺塾》:

①了解汤显祖生平及代表作。

②了解《牡丹亭》全剧剧情。

③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表现什么样的矛盾冲突。

《长亭送别》教案 篇2

《长亭送别》表演课。

话题一:谁来画尽愁与恨

1、1、开场白

在我的家乡,有唱大戏看大戏的风俗,每逢年节,乡亲们总要唱上一出或一本,什么《杨门女将》,什么《过昭关》,还有《孔明吊孝》、《大战鄱湖》,台上台下,喜气洋洋,更为热闹的是常有外村的戏迷朋友来上一段插戏,为村里的戏台增光添彩。但是,也并不是所有来唱插戏的都唱得怎么好,他们唱得不过是一个“瘾”字和一个“客”。今天我也是在唱插戏,是对于教育事业的共同追求让我们走到了一起。

我说这些闲话,有两个目的,其一,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有关戏剧的课文;其二,现场做了一个表情达意的示范,因为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有关表情达意的技巧的。我刚才使用的手段基本上是叙述,其实,表情达意的技巧有很多。

2、2、确定讲课内容---愁与恨的表达方法

其实,大家已经学习过很多表达愁与恨的表达方法与手段都极好的诗文,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都是使用比喻等等手段来描写愁与恨的,可是,在戏剧中又是如何画出这愁与恨的呢?不妨让我先告诉大家。

3、本课所学画出愁与恨的手段:意象的选用、情与景 ……此处隐藏16673个字……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崔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崔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三.预习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A.谂知(nian)暮霭(ai)胸臆(yi)B.泠泠(leng)相偎(wei)栖迟(qi)

c.赓续(geng)玉醅(pei)揾做(wen)D.萧瑟(se)憔悴(cui)顷刻(qing)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D)

A.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B.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c.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者。

D.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E.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

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A.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端饭的盘子)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相守)

B.虽然眼底人千里(眼前)趁路程节饮食(赶)

C.也合着俺夫妻们共桌而食(和着)寻思起就里(内中的实际情况)

D.一递一气长吁气(交替)再休似此处栖迟(留恋)

四.理清剧情结构:

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素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专听春雷第一声”):长亭饯别。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嘱。主要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一煞]青山隔送行”——结尾):夫妻分别。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五.理解第一部分:

1.[端正好]一曲是化用谁的诗词?你能背诵原作吗?

提示:范仲淹《苏幕遮》一词——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2.[端正好]一曲所写的环境起何作用?

提示: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崔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后二句自问自答,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

3.[滚绣球]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

明确:每一句都有:迟、疾、难系、挂、迍迍、快快、早、松、减等。

4.[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几个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

提示:排比手法;五个叠词;排比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六.朗读第一部分,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七.布置作业:

1.尝试改写第一部分的三首曲子,写成现代诗歌。(任选一首)

2.背诵这三首曲子。

  第二课时

一.交流上一节课布置的改写诗歌,做出适当的评价。集体背诵三首曲子。

二.分析第二部分:

1.从夫人的说话看,她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贪图富贵权势的势利的贵族。

2.[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

提示: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

3.“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提示: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4.“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5.[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6.“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的是谁的诗句?

提示:范仲淹《苏幕遮》——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7.“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

提示: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

三.分析第三部分:

1.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样的心情?

提示:崔莺莺告诫张生切勿忘记她;张生则发誓永无别恋。这充分展示了二人深厚的情谊。

2.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提示:“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伯劳飞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3.[五煞]表明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提示:对张生的生活的关心,千叮万嘱,真情自现。

4.[二煞]中所用是几个典故?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三个典故,见课本。其作用是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心。

四.分析第四部分:

1.[一煞]中再写环境,其作用是否与先前所写相同?

提示:稍有不同,这里是表现崔莺莺目送张生远去时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以所见之物,写内心深藏之情。

2.[收尾]中写‘残照’其含义是什么?

提示:以“残照”表现内心的怅惘失意之情。

五.体会《西厢记》的语言特色:

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增强感染力;二是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使语言既清丽华美,又生动活泼。

(自由朗读全文,再次体会语言特点。)

六.讨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抓要点:歌颂真诚的爱情,表现反封建、轻名利的思想。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四题。

2.完成[同步训练]。

《《长亭送别》教案范文集合八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