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教案

时间:2025-11-02 06:39:09
外国诗二首教案

外国诗二首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外国诗二首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外国诗二首教案1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品析诗歌语言,发挥想象,充分联想诗歌创设的意境。

3.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导入新课

“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的路,总有一些不平事,请你不必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歌词)这首歌是写给在逆境中的人们的。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这样的叮咛和嘱咐。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把握内容

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1.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正开展得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2.在了解背景的前提下,朗读诗歌。具体朗读步骤如下:

①听录音,划分节奏,把握语气。

②师范读,生听读,把握读音。

③自由诵读,组内齐读。

3.朗读后思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这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会到来。(劝告)

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希望)

目标导学二:再读诗歌,体会哲理

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含的哲理和表现的手法。

1.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明确: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表明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

2.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

明确: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足以与之抗争,只能等待。

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明确:一方面,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逆境也是一笔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正确对待挫折,坚信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表达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5.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明确:没有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说明哲理。而一般的诗歌艺术形象都比较生动鲜明。

目标导学三: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1.请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诗的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并背诵诗歌。

2.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学习体会,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生活,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板书设计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面对挫折勿悲伤:劝告永远向往美好未来:希望正确面对挫折坚信未来光明

第2课时?《未选择的路》

1.理解诗歌大意,认识慎重地选择人生之路的意义。

2.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体会哲理对生活的现实意义。

3.比较两首诗歌,感受两首诗歌写法上的异同。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鲁迅: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研讨诗义

1.背景资料。

1912年弗罗斯特做了一个重要的选择,要么是继续留在家乡(新英格兰),要么去英国。是当一名农场主,还是当诗人?他面临着两种选择,“不能同时去涉足”。况且当时诗人的待遇并不好,“穷就穷吧”(弗罗斯特语),他毅然选择了诗歌。这首诗就是有感于人生选择而作。

2.全诗共四小节,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伫立、思索)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这条道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决定、选择)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但他却留恋着那条未经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选择之后的怅惘)

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遥想。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已选的路更好些呢?但是现实已经不能回头了。 (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3.请同学们谈谈最令自己感动的诗句或词,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目标导学二:分析学习象征手法

1.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

2.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3.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这首诗是写人生之路的。人生之路有很多,但却只能选择一条。当踏上这条道路以后,可能会发现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于是就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向往,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便是诗人表达的意思。他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很无奈,既要勇于选择,更要慎重对待。

目标导学三:对比分析,获得启发

1.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有什么不同?

明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得积极乐观,而《未选择的路》则表现得有些忧郁。

2.这两首诗可能对人产生怎样的影响?

明确:两首诗都富有哲理,且都富有人情 ……此处隐藏7594个字……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阅读心得以及迁移到新情境的学习能力。有了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创读的形式定然是多样的、丰富多彩的。

外国诗二首教案6

课题:外国通俗音乐

一、教学目标

1、能随音乐哼唱《山鹰之歌》、《雪绒花》的旋律,体验乡村音乐的风格韵味。

2、能简述乡村音乐、摇滚音乐的内涵,并能判断其音乐风格和特点。

3、探究通俗音乐与民间音乐、古典音乐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一)乡村音乐

1、介绍作品

2、欣赏歌曲《山鹰之歌》

3、问题:①你能听出几种伴奏乐器?音乐有什么特点?

主要有吉他、提琴曲调简单、节奏平稳、分节歌形式

②这首歌曲的风格属于哪种音乐形式?

A、摇滚乐B、乡村音乐√C、布鲁斯

4、简介乡村音乐

5、用节奏练习哼唱《山鹰之歌》片段。

《山鹰之歌》的节奏平稳有规律,4/4拍子,以四拍为单位编配新的节奏型。

老师示范:歌曲当中的固定节奏是X X X X|,老师换一种节奏XXXXX|(教师边哼唱旋律边打节奏)。同学编配新的节奏型.......最后用XXXXX|节奏型随音乐打节奏(提示学生:弱起小节、4/4拍的强弱变化)

6、齐唱《雪绒花》,再次感受乡村音乐的韵味。

(二)通俗音乐简介

问:请同学们根据这两首歌的特点来说说什么是通俗音乐?通俗音乐,就是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也叫流行音乐。它有别于严肃音乐、民间音乐和古典音乐。

三)摇滚

1、带问题欣赏《Hey Jude》

问:你知道这支乐队吗?他们的音乐风格是怎样的?

2、简介摇滚、披头士乐队

(四)练习(连线题)让学生了解其他通俗音乐形式及其特点。

1、乡村音乐

2、爵士乐(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新奥尔良发展起来的一种流行音乐,在产生之初受布鲁斯的影响。特点是突出即兴演奏,比较喧闹、强调节奏)

3、摇滚

4、轻音乐(是相对古典音乐而言的,古典音乐最主要的特征是严肃、凝重。轻音乐则相反,结构小巧简单,节奏明快舒展,旋律优美动听。它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只给人们轻松优美的享受。)

5、迪斯科(强调节奏,而且是固定节奏,不是很注重旋律。大家到迪厅去蹦迪的时候听到的大部分都是迪斯科音乐,给人以兴奋、跳动的感觉)

6、音乐剧(通常指美国的从纽约百老汇发展起来的音乐表演。它传承了歌剧艺术而形成的`现代歌舞剧。音乐剧以其时尚、大众、流行等现代特性受到人们的喜爱。)

7、探戈(音乐主要由哪些乐器演奏的?探戈音乐起源于哪个国家?答:六角手风琴、钢琴、大提琴是探戈乐队的主要乐器,阿根廷除了足球之外,还有探戈闻名于世。)

(五)探究

1、欣赏音乐片段《绿袖子》《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2、思考问题:你怎样看待通俗音乐与民间音乐、古典音乐的关系?

通俗音乐与民间音乐有着很深的渊源,比如乡村音乐、布鲁斯本身就是从民间音乐发展起来的。很多通俗歌曲的创作经常采用富有地方色彩的音阶和调式,比如恩雅的歌曲就融入了很多爱尔兰民间音乐元素。

通俗音乐与古典音乐是一种借鉴、融合发展的关系。通俗音乐是娱乐性的,可以把一些严肃的作品使用轻松的手法来描述,这样更符合现代人的欣赏口味。比如刚才指挥《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的法国音乐家保罗·莫里埃就把大量的古典音乐改编成轻音乐,深受人们欢迎;莎拉·布莱曼的歌曲跨越了流行与古典两个领域。

(六)小结

所以说,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每种艺术形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独立发展的,尤其是通俗音乐大都是此时此地创作出来的音乐,其中鱼龙混杂,有待历史的检验,不象民间音乐、古典音乐那样保留下来的都是精华,因此希望同学们在欣赏通俗音乐时要有所选择,让健康优秀的作品伴你成长。最后我们用莎拉·布莱曼的歌曲《Timetosaygoodbay》作为本课的结束。

外国诗二首教案7

祖国

课文简析

莱蒙托夫的《祖国》,从独特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抒发了对祖国的“爱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对祖国执著的“爱情”。在对“爱情”的阐释里,诗人没有选择什么惊心动魄的事件或是不同寻常的场面,只描写了自己在祖国土地上看到的最平常的景色,最普通的农家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在平淡描述的背后,是诗人对祖国俄罗斯的真挚感情。诗中原野的景色,是最代表俄罗斯的山川之美的景色,知道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诗人会对诗中的草原、森林、河流、乡间小路的灯光,甚至暮色中的两棵白桦树涌起情思。

创意说明

比照诗歌阅读教学法:作为自读课文,其与精读课文相比,教师重点分析的内容可以少些,重要的是拓展学生对此单元学习内容的认识,打开学诗、读诗的思路。因而,此篇课文的重点放在比较读诗上,包括两首诗情感的对比;包括描述同一主题诗歌的比较,包括译诗不同风格的比较。以此来增加对诗歌多样表现手法的认识。

教学预设

一、师生共读,分析诗情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诗作的感情基调,并校正读音,标识停顿。

2、说说这首诗的大意以及表现的主题。

3、学生自由读诗,整体感悟诗歌,画出印象深刻的句子,要求提出一个你认为值得探讨的问题。(寻找诗歌的张力)

设想:

(1)我爱祖国,但为什么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2)为什么诗人没有选择什么惊心动魄的事件或是不同寻常的场面,只描写了自己在祖国土地上看到的最平常的景色,最普通的农家生活。

二、对比学习,体会诗情

1、与不同的译文进行对比。通过修饰语的比较,把握诗歌的感情。

祖国

我爱祖国,是一种奇异的爱!

连我的理智也无法把它战胜。

无论是那用鲜血换来的光荣,无论是那满怀虔信后的宁静,无论是那远古的珍贵传说,都唤不起我心中欢快的憧憬。

但是我爱(自己也不知为什么):

她那冷漠不语的茫茫草原,她那迎风摇曳的无边森林,她那宛如大海的春潮漫江……

我爱驾马车沿乡间小道飞奔,用迟疑不决的目光把夜幕刺穿,见路旁凄凉村落中明灭的灯火,不禁要为宿夜的地方频频嗟叹;

我爱那谷茬焚烧后的袅袅轻烟,我爱那草原上过夜的车队成串,我爱那两棵泛着银光的白桦

在苍黄田野间的小丘上呈现。

我怀着许多人陌生的欢欣,望见那禾堆如山的打谷场,望见盖着谷草的田家茅屋,望见镶着雕花护板的小窗;

我愿在节日露重的夜晚,伴着醉醺醺的农夫的闲谈,把那跺脚又吹哨的欢舞,尽情地饱看到更深夜半。

2、与郭沫若的《炉中媒》进行对比。从创作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说说两者的异同。

三、朗读表演,展现诗情。

《外国诗二首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