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教案

时间:2025-04-08 10:31:52
【精华】桥教案7篇

【精华】桥教案7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桥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桥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能听说、认读数字6到10。

2 能听懂所学的指令语,并能按照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

教学重点:能认读数字6-10。能按指令语做相应的动作。

教学难点:数字的准确发音,尤其是9的发音要到位。

教具准备:

1 教师和学生都准备卡片数字1-10。

2 教师准备教学录音带。

教学过程:

1 热身、复习 (Warm-up/Revision)

师生共同演唱歌曲 Old MacDonald ,让学生分别扮演歌曲中的动物,边唱边表演。

2 呈现新课 (Presentation)

(1)教师为学生制定自学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自由制定学习数字的内容。可学习任意一个或几个数字,但要求每位组员都会说。教师可让学过英语的学生做组长工作,每组并设一名声音监控员。

(2)教师展开综合性的数字练习,反馈学生自学效果,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尤其是3、5、9 三个数字的发音。

步骤:

1 教师用手指数数字1-10,全体学生说数字。

2 教师用扑克牌表示不同的数字,找个别学生说数字。

3 教师出示单词卡片,学生认读数字单词。

(3)教师用手指做示范: Show me six. 让学生跟着做。

(4)让学生听录音,跟读Let's learn 的词汇,要求学生用手指指出相应的内容。

3 趣味操练 (Practice)

(1)游戏: What's missing?

将写有1-10 数字的扑克牌放在一个纸袋中,让学生闭眼的时候教师快速藏起其中的一个,让学生猜What's missing?猜对的学生抽取下一次的扑克牌。

(2)小组比赛:

教师不出声音说单词,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口型举牌。各组有几个人猜对加几分。

(3)游戏: Follow me

让一个学生任意说一个数字如:4,并做一个动作如:跺脚,其他同学就要做跺脚的动作4次。

(4)让学生听录音,边说边做Let's do 部分的指令活动。

Homework: 抄读本课单词

桥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各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各对我国军民同仇人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敬重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教学重点]

目标中的2、3,目标1中的造句。

[教学具准备和辅助活动]

[主要板书计划]

卢沟桥烽火

敌军 我军

7月7日深 全副武装 喝 问

气势汹汹 严词拒绝

首先 还击

第二天凌晨 人仰马翻 同仇人忾

狼狈 举、冒

当天晚上 逃之夭夭 悄悄

可耻下场 英勇顽强

[作业设计、布置]

[课内]

1、誊写词语。

2、填写成语。

3、造句。

4、组词、多音字组词。

[课外]

1、抄默词语

2、把课文复述给家长听

3、完成练习册。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导入新课,质疑问难。

2、检查预习情况

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4、指导同学书写词语。

一、导入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

2。揭题质疑

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同学提问,比方“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

解决问题:

事先请同学预习,搜集有关历史资料,这时可请同学自身汇报预习效果,并和时褒扬这些同学,鼓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和华北局部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二、初读指导

1. 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同学字词,划分段落。

2. 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词语。

(2)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 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2)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四、作业

(1)誊写词语

(2)解释加点字

同仇人忾 万籁俱寂 众寡悬殊 如火如荼 猝不和防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第一、第二段,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各对我国军民同仇人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敬重之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第二段。

3、能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一、复习

出示词语,指名读。

1. 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同学质疑。

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比喻逐步侵吞。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3)这一段写了什么?(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2、学习第二段。 ……此处隐藏7179个字……/p>

(讲授新课)

投影显示:

一、作者简介与解释文体

1.作者简介

郑板桥(公元1693~1765年),名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出身贫寒,性情落拓,不拘小节,人多目为狂士,“扬州八怪”之一。

郑板桥诗、书、画皆有成就,号称 “三绝”。其画秀丽苍劲,随意挥洒,笔趣横生,尤善兰、竹、石;诗文讲究真情,傲放慷慨,恻恻动人;书法则揉楷、行、草、隶而为一,圆润古秀,自号“六分半书”。著有《板桥文集》、《板桥家书》、《板桥诗钞》等。

2.解释文体

跋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文体,指的是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前后的文字。写在画幅上的叫题画。题画或文或诗,一般比较简短。从内容上看,有的叙写作画缘由,有的点拨墨情画意,有的借题寄意写志,涉笔相当宽泛自由;然而都是为了追求画面与题词相互补充之用和相映成趣之妙。

二、疏通字词

1.注音:

倏(shù) 变相(xiàng) 化机(huà)(jī) 藐兹(miǎo)(zī)

2.释义:

倏:迅速。

自尔:自然。

化机:变化机巧。

后学:晚辈,学生。

藐兹:轻视这一点。

变相:变化了的形态。

三、整体感知

让学生自告奋勇或者派出代表朗诵课文,教师及时纠正字词的读音和断句,然后师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让学生自告奋勇大声朗诵课文的第一则,教师提醒该声注意“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和“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等句中的字词读音和断句,其他同学思考下列两个问题(板书):

(1)课文的第一则主要分几层?

(2)各层分别讲了哪些主要内容?

学生朗读完课文的第一则,先让学生讨论第一个小问题,然后教师适当提示、明确。

(1)课文的第一则主要分几层?

教师明确: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开头“江馆清秋”到“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第二层:从“总之”到“独化云乎哉!”。

(2)各层分别讲了哪些主要内容?(先让学生讨论,然后教师适当提示、明确)

教师明确:

第一层:主要讲作者一次作画过程中的几个环节;清秋,晨起看竹时由“眼前竹”有了作画的冲动--到“胸中竹”构思--再到“笔下竹”完成之竹。

第二层:主要写作者作画过程的感受及心得:“意在笔先”,“趣在法外”,从而形象地揭示了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深入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获得创作冲动,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2.让学生自告奋勇或者学生推荐代表大声朗诵课文的第二则,教师提醒该声注意“自尔成局,其神理具足也”、“何敢妄拟前贤”、“然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等句的中的字词读音和断句,其他同学思考下列两个问题(板书):

(1)课文的第二则主要分几层?

(2)各层又分别讲了哪些内容?

先让学生讨论,然后教师适当提示、明确

(1)课文的第二则主要分几层?

教师明确:

课文的第二则主要分两层

第一层:从“文与可画竹”到“何敢妄拟前贤”。

第二层:最后一句“然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

(2)各层又分别讲了哪些内容?(先让学生讨论,然后教师适当提示、明确)

教师明确:

第一层:通过和文与可画法的比较,作者旨在指出艺术要师法自然,而不能“妄拟前贤”、“陈陈相因”,这样才能“自尔成局”、“神理具足”。

第二层:总结全文- -“有无成竹,道理一也”,虽然作画的技法不同,然而两者所追求的境界是一致的:即艺术要师法自然,独出新意,这样才能“脱尽时习”、“秀劲绝伦”。

四、思考

“胸有成竹”在文中的含义和现在常用的意思有何不同?

第二课时

五、问题探究

(新课导入)

同学们:“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我们都很熟悉。然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这个成语的意思,和它在本文中的含义是有所不同的。谁知道它们的差异在哪里?(让学生分析讨论,然后教师适当点拨、明确)

1.“胸有成竹”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它在本文中的含义是什么?现在常用的意思又是什么?(投影显示)

教师明确:

“胸有成竹”在本文中的含义是人在画竹子时,心里已经有(构思)了一幅竹子的形象。现在常用“胸有成竹”来形容做事情之前已经有了周密的考虑、计划或者安排,比喻对做某事已经心中有数、有把握。

2.第一则题画中,作者通过画画儿悟出了怎样的道理?(投影显示)(让学生分析讨论,然后教师适当点拨、明确)

教师明确:

作者深刻地体悟到艺术离不开生活,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要想使艺术创作独具新意,艺术家就必须深入生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创作冲动和灵感。

3.在第二则题画中,作者为什么说“然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投影显示)(让学生分析讨论,然后教师适当点拨、明确)

教师明确:

因为虽然作画的技法不同,然而两者所追求的境界是一致的:即艺术要师法自然,独出新意,而不能“妄拟前贤”、“陈陈相因”,只有这样才能“脱尽时习”、“秀劲绝伦”。

六、总结

这里所选的两则画题,虽非严思宏论,却自有其深彻独到之处,当细细品味。作者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边叙事边点拨,且叙事、点拨皆层层推进;同时,由于事、理已均在夹叙夹议中表达殆尽,故而其结语须再翻进一层,将意理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题画虽短小,然信手拈来,遂成佳制,却更见大家之匠心。

七、作业

从下面几个绘画的技巧中,你有什么感受,悟出了什么道理?写下来和同学交流彼此受到的启发。(500字左右)

1.齐白石画虾,不画水,但虾的形态却给以满纸水气淋漓之感。

2.有人画“深山藏古寺”诗意图,只画一只小僧担水走在小路之上。

3.宋人画“踏花归去马蹄香” 诗意图,只画一只马飞奔,几只蝴蝶绕于马蹄周围。

板书设计

《板桥题画二则》

郑燮

一、作者简介与解释文体

二、疏通字词

三、整体感知

1.(1)课文的第一则主要分几层?(2)各层分别讲了哪些主要内容?

2.(1)课文的第二则主要分几层?(2)各层又分别讲了哪些内容?

四、思考

五、问题探究

1.“胸有成竹”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它在本文中的含义是什么?现在常用的意思又是什么?

2.第一则题画中,作者通过画画儿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3.在第二则题画中,作者为什么说“然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

六、总结

七、作业

《【精华】桥教案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