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月日》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年月日》教学反思 ,欢迎阅读与收藏。
《年月日》教学反思 1“年、月、日”是小学三年级的内容,教学重点是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是发现并掌握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在设计时,我注意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组织学习内容,安排教学环节,并用课程标准的基本观念指导整个学习过程。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导入环节的设计。用与学生谈话的方式,引出年、月、日,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基础,让学生说一说关于“年、月、日”都知道些什么,从学生的陈述中了解他们的已有基础,来确定教学的起点。
2。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本课中,多次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探索材料(如对大月、小月的探索,对平年、闰年的探索等)。并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与同伴进行交流。通过合作学习,充分发挥整体的优势,在小组中,每人都有交流、表达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经历了完整的学习过程,获得了深刻的体验,使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3。练习的设计更突出人文化。在学习了“大月、小月”之后,让学生说说老师生日的月份和自己生日的月份是大月还是小月,这样的练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喜欢做,还及时巩固了“大月、小月”的知识。学了“平年、闰年”后,让学生看申奥成功的片断,引入判断20xx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设计自然,并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4。计算器的使用。因为学生未学过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为了判断方便,便在课堂中使用了计算器,突破了学生不会计算除法的.难点。
5。课外知识的引入。课前我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学生课下通过多种方式收集了许多材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本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在学生根据年历卡填写表格的环节上,教师引导、铺垫不到位,学生独立观察年历有困难,部分学生不知如何去做,影响了之后的观察、讨论、发现规律等环节的完成。课后,我反思自己的设计,觉得,如果能将第一个表格的设计稍加改变,让每位同学只填写一年各月天数的统计,再和小组的同学合作,将大家填写的合在一起看,不仅更容易操作,还能更好地促进合作意识的发展。
《年月日》教学反思 2本单元分两个内容:年月日的认识和24时计时法
时间单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很紧密,学生已具备相应的时间生活经验。但时间又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观察、讨论中掌握知识内容。首先通过一些重大的节目引入时间概念,运用年历卡认识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计算一年有多少天。根据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认识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让时法表示时刻,会计算经过的时间;通过开展数学活动制作年历卡,了解年历卡的作用。通过教学,让学生形成较强的时间观念,养成惜时、守时、用时的好习惯。
利用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天天接触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尽管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了解的年月日的知识也是非系统的、模糊的,甚至也可能是有错误的地方,但是为他们的学习本节的内容打下了基础。
课堂上学生每人一份年历卡,让学生直观地学习。在学习年月日的基础知识时,学生的眼中或手中一刻不离年历卡,通过用眼观察,动口动手数月份、天数等简单直观的动作,学习了一年有12个月等知识。用手拳的游戏轻松突破了“大月、小月、二月”的`每月天数规律的难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所学对象发生了兴趣,就有了行为内动力,学习便成了一种自学的活动。因此教学24时计时法时我通过“钟表一圈有12小时,但一天有24小时呀,那么钟表能表示出一天的时间吗?”提出了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多种方法引导还有另一种计时方法,就是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24时计时法不大常用,所以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较容易出现“如下午15时”这样的时间表示。对学生说,时间的知识概念比较抽象,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讲经过时间我拨钟表这种比较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比如:一天中时针在钟面上转两圈,一昼夜共有24个小时,初步感知24时计时法,学生对两种计时法的理解有难度,这样更容易掌握,在练习时采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如:火车票时间,银行门上的营业时间,公路上小汽车的禁止通过间等,让学生知道计时无处不在,处处要用到计时法。
《年月日》教学反思 3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感悟到这次教学比较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用创造引发了创造。
一、巧变教材,萌发创造之苗。
原有教材中只提供了几句平常的话语,人为地为学生提供了闰年、平年的判断方法。这样的问题,其实学生通过读课本就好像明白,但书本合起来,便一无所知,不能很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我从现实性和趣味性角度出发,创设了一个师生合作学生报年份,教师报闰年、平年的具体情境,把课本上枯燥的几句话嫁接给学生留下悬念的情境中,营造一个富有吸引力的情境,一下子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家想不想知道老师的判断呢?在生活经验和感知的基础上,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所给年份上是平年还是闰年,好像一下子找不道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已有知识经验无法解决问题时,“我们得想个新办法”,就成为每个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望。这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表格,在这种强烈的探索欲望驱使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合作交流,课堂成了学生创造灵感的空间。
二、巧用教材,催开创造之花。
我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请位同学把自己从表格中及师生刚才所做的游戏中发现的规律说出来,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学生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大胆地进行探索,创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说出的规律是:
(1)4年里就有3个平年一个闰年。
(2)每3个连续平年之后就有一个闰年。
(3)一个闰年前面或后面就有3个平年。
(4)20xx年、20xx年、20xx年是闰年,其余都是平年。
(5)闰年年份都是4的倍数。很有创意,但如果老师对学生的思维限制过于死板,便会扼杀很有价值的.发现,每一种发现的产生都是学生思维智慧的结晶,为学生带来无尽的成功的喜悦体验。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但绝对不是教师教学的唯一标准,那种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只会把学生的思维囿于狭小的天地里,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立足 ……此处隐藏7900个字……会更好,毕竟他们已经熟悉了我的教法和语言。
在这节课中也得到了几个肯定的地方,最为显著的就是我在讲解一个习题的过程中用到了数形结合的方式,把抽象的问题,难懂的问题转化成比较直观的容易的问题了,也能帮忙学生理解。
《年月日》教学反思 13《年月日》是一节概念课,知识点比较多,学生对年月日又多少有一些了解。怎样在学生有所认识的基础上将这么多知识点有条理地呈现给学生?怎样让学生有效地掌握教学重点,认识年月日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突破教学难点,发现闰年出现的规律并掌握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对本节课进行了多次教学设计。最终是按照“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究验证整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三步来设计的。现从成功与不足两方面来进行反思。
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分享中共同探究。
这节课设计了两次探究活动。第一次是探究大月、小月,第二次是探究平年与闰年。两次活动之间是用判断大小月的游戏连接起来的。对比两次活动的设计,基本相同,都是按照“观察—记录—发现—分享交流”来进行的,但又没有重复的感觉,主要是因为分享范围的变换和节奏不同。第一次活动记录时同桌共同记录,四人小组交流后再全班分享;第二次活动先是全班共享二月份的天数,再同桌交流发现的规律。由于全班共有的资源较多(12年),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了四年一闰。两次活动学生的参与度都很高,这是比较欣慰的一点。回想刚开始设计活动一时,我是按照教材先填写了20xx年和20xx年两年的年份,又用20xx年和 20xx年两年验证了一下学生的发现。由于年份较少,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说服力也不强。活动二也是我给了学生连续8年的二月份天数,学生记录在表二中。学生没有自己找二月份天数的.乐趣,有一种被迫配合老师的感觉。如果每人都来完成12年的每月天数的统计,又太耽误时间。在这次设计时,我给学生每人准备了 20xx年至20xx年中某一年的年历。随着年份的增多,学生特别想知道这么多年份中相同天数的月份是不是每年都一样,因此在交流环节都听得非常认真,看得也很仔细,对大小月的认识比只有四个年份时更加清晰。闰年的探究也是因为每人都有当播报员的机会,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就起来了。年份的增多,也更便于学生观察出四年一闰。12年的年历不仅便于学生观察,更主要的是提高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也学会了合作处理大量信息。全班的分享有力地提高了课堂的探究效果。
第二个成功之处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应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主要在导入部分和巩固练习两部分来感受。
从学生熟悉的自己的生日到不熟悉的“神舟”九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自动对接,让学生感受到年月日与生活紧密联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巩固拓展环节学生能运用年、月、日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不足之处。
老师方面:在发年历时虽然考虑到同桌的最好不要是同一年的,但少问了一句,导致第一次探究时有同桌拿的是同一年的年历,不便于对比,虽然最后调整了,但孩子已经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填完表一了,有点不甘心,情绪稍有影响。以后考虑要周全,还要落实。
学生方面:全班交流时个别学生声音太小,需重复表达,耽误时间。以后在语言表达方面还要加强训练,提高分享效果。
《年月日》教学反思 14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对本篇文章的教学做了改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重视了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在导入新课时与学生充分交流了有关年月日的信息后再进行新课的教学,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原有的基础。本课“年月日”的知识,对一个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绝不是一张白纸。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思考“你们都知道年、月、日的哪些知识?”对于学生已经知道的,教师就不必再讲,这样的安排能够帮助我们分析、研究学生的现状,找准知识的生长点,把知识蕴含于学生具体活动的经验背景之上,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欲望。
2、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在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而不是主导者,无论是研究问题的提出,信息的处理,数学结论的获得,都需要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研究。本课中,我在探索新知部分两次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探索材料(如活动一:对大月、小月的探索,我提供给孩子20xx-2009年3年的年历,供学生查阅一年中12个月的每月的天数;再如活动二:对平年、闰年的探索,我提供给学生20xx-2009年的年历中的2月份的天数)。这两个活动都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与同伴进行交流、表达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经历了完整的学习过程,获得了深刻的体验,使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组内合作、组间交流的作用,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本节课我注重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对年月日知识中的疑难问题进行探究,并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进行拓展。加强了学习过程当中的直观性和科学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教师真正成为“引导者”。在教学中,我通过学生活动中所产生的教学资源,逐渐推进教学进程。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研究解决重难点。处处体现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使学生从中学会了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学习策略,培养了学生不怕困难。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师生在认知、沟通、互动中交往,课堂真正成为学习的共同体。
5、在全课结束时,我又送给学生一句名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进行德教。
6、不足之处:在小组合作前,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以至于汇报没有章法。我要总结经验,为以后教学长一智!
《年月日》教学反思 15本课教学设计体现了这样一个理念: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生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为基本理念,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
1、尊重学生,体现人文关怀——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上课之前,我就让学生进行了资料的查找,他们从报刊、网络当中获得了更多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在课堂上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己获取的信息资料。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分析,处理信息,透过现象去分析本质去发现规律的做法,在方法上、过程上与科学研究很相似,连情感体验也相似。
2、合作学习,实现生生互动——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认知基础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和提高。
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到的年、月、日的知识是有限的,但从获得年、月、日知识的方法中受到的启发却是无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