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时间:2025-07-20 13:06:13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草船借箭》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

《草船借箭》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引导同学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根据双主模式,实现同学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我通过实例操作,得到以下启示:

1、要构建教师主导,同学主体的互动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一起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同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同学置疑、探究,使同学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例如:我让同学在充沛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同学探究"雾中借箭"这局部内容,让同学找一找从哪些句子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让同学在合作互动中学习语文。在本节课中,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合作互动"的方式引导同学探究诸葛亮怎么能够做到让船顺风顺水,小组同学合作演示诸葛亮怎样掉转船头借到箭的。同学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智慧火花不时闪现,潜能得以充沛发展。

3、让同学在探究发现中学习语文。语文课并不是枯燥乏味的,它具有审美性和情趣性,在探究的过程中,同学会得到许多有益的东西,教师要善于运用艺术的方式让同学体尝探求之味,享受语文的发现之乐,那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所在。

在教本课时,还存在一些缺乏。由于没有试讲,在时间上掌握不准,没能给同学大量时间去读书。在谈诸葛亮“笑”的这个地方,还没挖掘太深,没能让同学更好体会到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使自身在业务上更上一层楼,希望校领导在教学上能给予更多指导。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2

(案例)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许多情况往往有着很大程度上的随机性。课标中指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阅读教学是个性化的行为。”

今天,教学《草船借箭》一课。学生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分角色朗读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对话,谈谈对人物的认识。学生一个个都很踊跃。

生A:周瑜明知故问,真阴险!

生B:是啊,周瑜真是不怀好意,内心狠毒!

生C:诸葛亮表现得胸有成竹,很镇定!

生D:诸葛亮顾全大局,不和周瑜计较。

……

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初步把握了人物性格,这些回答都在教师的意料之中。这时,学生E站起来说:“我通过读他们的对话认为诸葛亮的做法不太好,周瑜让他十天造十万枝箭,可是他却主动提出来用三天,如果三天完不成任务不就被杀头了吗?为什么不给自己留条后路呢?”

话音未落,众生议论纷纷:

生1:是啊,万一他三天完不成任务不就被杀头了吗?

生2:他一定是胸有成竹,这更能说明他的自信。

生3:我想诸葛亮一定是把一切都计划好了才这么说的。

……

师:哦,原来是这样!那么,诸葛亮后来做了什么呢?他为什么这么做呢?请同学们在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和看法与同学交流。学生积极地置身于朗读、探究之中。

通过这样的师生即兴创造,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而且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节课比我预想的要生动得多,价值更大了。

(反思)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解。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疑问入手,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和教学的重点、难点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应该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让自己的设计意图融进学生的思维。

上面的案例中,学生对诸葛亮的做法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是教师没有想到的。如果这时教师只是表扬“你考虑的真周到”,而后继续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思路,我觉得这不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是“以生为本”的.体现。教师充分利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调整原来设计的教学,生成新的思路,按学生的感悟组织他们辩论、学习。设计了“诸葛亮后来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做?”组织学生去研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的教学让我感悟到,教师要与课堂一起成长。对于学生的“意外之举”要给予关注,这样,课堂中才会出现更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3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我读了这篇课文后深深地被诸葛亮的智慧和胆略所折服。那么怎样来让学生走入文本,去欣赏和感受诸葛亮的大智大勇?怎样透过课文中几篇名著的教学,激发学生多我国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呢?

1、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

课前,安排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弄清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关系,弄清文中出现的四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它们与“箭”之间的关系,这不仅仅为学生深入理解文章资料,把握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础,而且为落实课外阅读目标开了一个好头。文本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四个:周瑜、诸葛亮、鲁肃和曹操。透过反复研读课文后我发现文本中写到箭的,这四人各有不同的表述:周瑜——“造箭”,诸葛亮——“取箭”,曹操——“射箭”,鲁肃——“借箭”。“造箭”周瑜要诸葛亮十天造10万枝箭,明明是周瑜心胸狭窄,公报私仇,想加害诸葛亮。而诸葛亮答应3天造好,说明他心胸开阔,顾全大局,成竹在胸。“取箭”则是诸葛亮对真诚厚道的鲁肃充满信心,对自己的拥有的知识充满信心,对自己的预设充满信心,彰显了他的聪明才智。“射箭”是诸葛亮预料的曹操的必然行动,说明他深知曹操的多疑谨慎,大雾天必须不肯轻易出兵,只会放箭。真可谓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凸现了诸葛亮过人的胆略。“借箭”是忠厚朴实的鲁肃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作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因为只有他目睹并参与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全过程:向鲁肃借了船、借了兵,向曹操“借”了箭,诸葛亮自己不费吹灰之力,完成了周瑜交给的造箭任务。使得周瑜也不得不叹服:“诸

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2、抓住矛盾处设疑,引导学生仔细研究文本。

诸葛亮在那么一个复杂的环境下,能够不费一兵一卒而借来十万支箭,可见他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的成就十分人所能及。但周瑜的才能也是数一数二的。“既生瑜,何生亮”,能够说周瑜和诸葛亮的才能是在伯仲之间,不相上下。那么,周瑜军中少了二十只草船和六百名 ……此处隐藏8709个字……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3

这堂课,我主要围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此刻哪几方面?”这一问题展开教学。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然后进行交流。学生都能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能说出自我的理解和体会,这让我感到了我们的学生和津南的学生的明显不一样,通常我们的学生能根据教师的问题找出答案,但很少能说出自我的理解和体会,即使能说也是简单的几句,这的孩子就不一样,每个孩子回答问题时已经习惯性地把自我的体会说一说了,这和教师的长时间训练有关,平时注重学生理解本事、口头表达本事的培养,使每个孩子对所学的'知识有自我独特的感受。不仅仅如此,这的教师对每个学年段的训练重点都十分熟悉,在教学中都能把课程标准的训练重点落到实处,就像我听导师的常态课,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就以训练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资料,把握文章的脉络为主,第二课时就深入地分析课文,抓重点词句帮忙学生理解、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地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主要抓住句子:“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必须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来引导学生理解,抓住“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诸葛亮会笑谁?”。然后经过重点词句的推敲,感受曹操的生性多疑、鲁肃的忠厚老实、周瑜的嫉贤忌能。在引导的过程中,我觉得孩子们都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可是我觉得自我少了点活力,没有把当时那种紧张的气氛营造出来,如果气氛调动起来,课堂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总之,一堂课下来,有得有失,也清楚地认识到自我今后课堂上应改善的地方还有许多,驾驭课堂的本事还有待提高。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4

在分析课文时教师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词语搭配、中心思想等方面发现问题。逐步地对文章进行分析,不慌不忙的`用心思考。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故事情节很曲折,预习课文提出疑难问题,在自习课堂上让学生互相讨论,互相研究,几个重要问题如下:

1.本课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做课题,而不用“诸葛亮借箭”或“草船受箭”做课题?

2.诸葛亮为什么请鲁肃帮助借船并且不让周瑜知道”?

3.为什么诸葛亮敢说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4.为什么诸葛亮要在第三天的四更时候才去取箭?

5.为什么诸葛亮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他和鲁肃“只管饮酒取乐”?

6.诸葛亮为什么下令把船头掉过来?

7.诸葛亮为什么吩咐军士齐喊:“谢谢曹丞相的箭”?讲读课文时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把上述问题的解答进行归类,从而看出诸葛亮知人心,通天文,晓地理,在草船借箭的全过程中神机妙算,才智出众,不愧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学生准确地把握住中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5

我今天所执教的《草船借箭》一课,是调兵山市“五环三歩一中心”模式下的一节课,这种模式,所体现的教学理念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下面我就说一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草船借箭》一课是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篇课文,主题是感受古典名著。教学目标:是 1.认识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妒忌、擂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3.感悟作者的叙述特点和刻画人物的方法。为了达到目标上课之前,我让学生听了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从听觉上把学生带入到三国中,为本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然后让学生说说,三国都是哪三国,主要人物都有哪些?诸葛亮,和周瑜,都是哪国的,接着介绍了草船借箭的背景,进而导入了新课。然后,我又用了经典国文中的一句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导出了,诸葛亮,借箭,是否也具备,天使,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为我校国文诵读做了一个很好的应用,引导学生多积累国文。然后,出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清楚,本节课所要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第一个环节,是提出问题,在这个环节里,我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自学生字词,设计统领全篇的大问题(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也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目的是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在自学提示中,我又提出了,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深入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第二个环节,是解决问题,学生首先要自学,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学生在小组内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全班交流。这也正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在自学过程当中,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这个环节里,教师所起的作用是点拨,引导的作用。所以,我抓住了,“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句话让学生知道,诸葛亮懂天文知识,然后再揣摩诸葛亮,鲁肃心里,感悟去读,把读落到实处。然后又让学生,联系上文,“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这个句子,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给学生联系上文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然后让学生,比较,两种表达方式,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应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去。在学生的汇报中,我抓住了诸葛亮的笑,以它为突破点,让学生想,诸葛亮可能是在笑什么?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从而让学生品出曹操、鲁肃、周瑜,性格特点,总结出诸葛亮识人心的特点。同时,我用了一把扇子做道具,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去读,增强一定感染力,也真正的'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培养了学生读的能力。然后让学生汇报诸葛亮,晓地理,巧安排,随机解决学生课前不懂的问题。这时,我演示了自己做的课件,,让学生再一次清楚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过程。当诸葛亮借箭成功的时候,我让学生一起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目的是让学生,和文本产生共鸣,体会借箭后的高兴心情。

第三个环节,是归纳概括,在这个环节里,我首先让学生知道了借箭也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与开篇照应。然后让学生,走进文本,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这也正是语文科的工具性的体现,然后又让学习体会诸葛亮能够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心胸宽广的好品质,体现语文科的人文性的特点。接着,我让学生,品词草船借箭中“借”是否能换成别的词,目的要让学生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能力。随机,板书,画成了知识树,将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更加系统化,鲜明化,这也是五环三步模式下的一大亮点。

第四个环节是,巩固应用,在这个环节里,我注重是语文科的特点,要多积累,所以,我帮学生们,积累了三国演义的歇后语,成语,让学生,读,记。达到语文学习的目的。

第五个环节,拓展创新,在这个环节里,我让学生课后准备,三国演义中的故事,班级准备召开,历史故事会,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引领学生,去读《三国演义》这本书,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继续学习,也体现了语文科的大语文观的特点。

本节课不足的地方是时间的分配上不够合理,应在学生自学的时候时间多些,照顾一下学困生。在以后的教学中尽量做到时间安排合理了。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