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时间:2025-09-08 08:48:10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13篇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13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看到过不少让自己印象深刻的随笔吧?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具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什么样的随笔堪称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随笔,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篇1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由于过于注重教学逻辑和知识的传授,而导致课堂气氛压抑,学生乏味无趣,教学效果低下。但是一定要切实上好一节好的数学课,让学生听得有趣、学得轻松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教师在课堂的开头导入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课堂的开头导入好了,就能高度激发学生的求知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整个课堂非常的活跃。那么怎样导入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我认为数学课的导入最好是走近小学生的生活,从他们身边的一些事例出发,或者设置一些题型、或引用一些数字、或改编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然后进行教学,学生易于接受、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能使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特别好。我校开展数学公开课,我们有幸听了两位数学老师的两节数学课,这两位数学教师对数学课的导入对学生很受启发。

先谈谈陈老师的一节课的导入,陈老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课本上设计的导入是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一般小数的加减法进而直接开始探讨新授内容,陈老师却是从课本出发,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她从去年我校测量过的学生的体质健康数据出发,通过设疑解决谁比谁高、谁比谁重的生活化问题来引导学生探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整节课学生自始至终情绪高涨,解决问题有针对性,解决了问题又有成就感,教学效果相当好,同时也使整个课堂非常活跃,教学效果也很好;再谈谈鹿老师的一节二年级的数学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混合运算》,课本上的设计是通过男女学生的过河乘船来导入进行教学的。

事实上我们有好多二年级的学生根本没有乘船的经历,并且不懂“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的含义,因此如果老师直接引用课本上的'例题进行教学,或许好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会很高,想当然效果不会太好。幸好我们鹿老师在备课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她把学生的“过河乘船”改成“咱班学生坐汽车参观动物园”,这样一来,有好多学生因为有亲身体验,所以学习兴趣极高,课堂气氛宽松,不知不觉一节课下了,教学任务圆满完成了,学生学习热情也很高。

我们的数学源于生活用于丰富多彩的生活,或许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数学导入方法,有善于设疑者、有喜于归纳者、有惯于直奔主题者......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学数学最终还要回归到生活中去,用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越接近我们的实际生活,学生就越容易接受和理解,当然我们的教学效果就越好,学生也能够对数学产生更大的乐趣。解决实际问题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跟着教师走,而应是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语,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这样,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随时调整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设计和组织后续的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数学问题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小学生问题解决的质量,使其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篇2

“粗心、粗心,又是粗心?你看,连9+3都算错,难道不是粗心吗?看来口算没有过关。”这是粗心吗?口算训练对数学教学重要吗?

口算就算在高科技的今天,在社会生活仍广泛应用,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口算不过关,笔算、估算的效果也不会让人满意。那么,现在的学生口算普遍存在什么问题呢?怎样引导学生过好口算关呢?

一、口算存在的问题

通过近一段时间的观察、了解之后发现:平日里,班里有的孩子数学作业错误多,做作业的速度特别慢,每天的数学家庭作业花费时间较长,有部分学生认为口算易学、好学,以为一听就会,不肯动脑,不肯下功夫,表现态度不端正、马虎审题,敷衍了事,没有看清题目要求就做答,计算马虎,似是而非,张冠李戴,计算不细心,简单计算也频频出错,验算检查不耐烦,算完题目要求就完事,计算结果阴差阳错,经多次检查,口算错误率让人吃惊。头号原因,大家的回答几乎都是同一结论“粗心”。也有些家长们先总认为是因为孩子年龄小,做作业不细心,或许孩子大点了自然就能好一些。

错误的原因单纯是粗心吗?孩子大点了就能自然的好吗?经过分析我们认为错误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有客观、有外在也有内在。口算是一种能力,能力是要通过科学的训练才能提高的。

1.主观原因,口算要通过观察或听觉、感知、注意、记忆、反馈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才形成。小学低年级学生口算的通病往往是:(1)观察比较笼统,把“+”当成“×”,把“—”当成“+”等。(2)感知事物不精确,把相似的数写成另一个数,如3当8,6写成9,325写成235等。(3)注意力分散,人在计算,心却玩耍。(4)记忆失败,如进退位加减中忘了进位上的数或退位等现象。(5)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学什么就做什么,不顾练习要求。

2.客观原因,某些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把学习当成是家长或社会的任务,对学习、作业有厌恶感,缺乏刻苦钻研精神,不爱完成作业,久而久之口算能力就会越来越差。

3.外在原因,部分学生认为口算不用学也懂,或者只要掌握方法就行了,平时懒练习,嫌麻烦,觉得枯燥无味,没啥意思,平时算错点儿没关系,抱着侥幸心理自己安慰自己只要“我”考试时细心就行了。

4.内在原因,学习习惯差,有些学生口算时不加思索,急于抢答,信口乱说,作业分散精神,书写马虎,算后懒得检查验算。

5.教学原因,(1)对20以内加减口算是否抓得过关;(2)学生对乘法口诀是否熟练;(3)是否掌握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4)教者是否对学生的错误加以分析,对症下药;(5)教法是否适合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引导是否得力。(6)教师是否经常和学生、家长沟通,是否真正地关心到了每个学生的心身健康成长。

二、改进口算训练方法的建议

良好的口算是正确计算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也是发展学生智能、智力的良好方法。改进口算训练,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在深入理解学生心理特点和口算技能的基础上要做到以下几点:

1.多做多练,熟能生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口算能力是学生必备的基本功,我们应作出长计划,短安排,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和训练,体现出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和按新的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在日常生活中每天要坚持3—5分钟的口算训练,可以选择《口算练习册》一年级下册(苏教版)每天坚持练习1条口算题。开始是在家长的督促下完成,慢慢可放手使学生形成习惯,自觉、自愿的完成。另外在学校里老师也会经常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加强学生口算能力的同时学生的书写习惯和集中注意力的习惯也会得到加强。

2.保质、保量的训练。每次练习要记录完成1页所用的时间,做完后马上订正对 ……此处隐藏10772个字……笔 篇11

按照计划,今天我们要上一节数学的新授课。

这节课是本单元最后一个课时“解决问题”,里面还涉及估算的知识。想到这节课,我就头疼不已:怎么估算?估大,还是估小?为什么?……而这些正是我们班孩子最大的弱点,学生基础薄弱,他们中大多数孩子不善于积极动脑思考,这种绕弯弯的题目总会让他们困惑不已,纵使我费尽口舌,部分孩子依然会睁着空洞的眼睛望着我。看着已准备妥当的课件、教案、学具,我陷入了沉思。

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的方法已经试过了,成效不大。既然这个单元知识已接近尾声,何不试试……忽然,我眼前一亮,想到前两天读到的一则短文,为何不让孩子们毛遂自荐当老师,来讲授这节新课呢?但不知道这对于三年级的孩子们来说,是否有些吃力。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提前来到教室,把我的想法告诉了班里的学生们,孩子们兴奋极了(这是我们班孩子最大的优点,他们信任老师,对任何新事物都充满了兴趣),孩子们已迫不及待,争先恐后地向我推选各个小组的代表“小老师”。

为了调动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自主思考,我故作神秘地说:“课堂上,我还要挑选一些小老师到讲台上讲课,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哦,表现好的小老师可以为本小组积五分。大家现在赶快备课吧。”孩子们又紧张又兴奋地望着我,这时已经有几个学生翻开书本,开始讨论起来。

上课铃声响了,我又给了孩子们十五分钟的准备时间,一开始,孩子们有的蹙眉思索,有的细心阅读书本,有的悄声讨论,也有的孩子脸上挂着疑惑而又兴奋的笑容望着大家,坐在那里,岿然不动。我走过去,提醒他们,并告知各个小组长注意将这些沉默寡言的孩子也带入讨论的行列中,让每一个组员都弄懂这道题后,再依次试讲一遍。渐渐地,教室里沸腾起来,孩子们对着课本比划着,高声讲解、交流,但仍有极个别孩子一直微笑着倾听,但我已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到了智慧的火花在悄然闪烁着。

时间到了,一向阳光活泼的梦泽第一个举起了小手,平日大大咧咧的她,此刻走上讲台却有些羞涩,在同学们掌声的鼓励下,梦泽清了清嗓子,落落大方地讲解了题意,又有板有眼地将做题思路讲述清晰。毕竟是孩子,有的重要知识点,她一句话就带过了,这时我便煞风景地充当了旁白:“同学们,你们听明白了吗?我有一个疑问,梦泽老师,为什么……”

梦泽望着煞有介事的我,不好意思地用书本挡着脸笑了,不过思维敏捷的她迅速明白了自己的职责,镇定自若地解疑答惑。

在课堂上,一向爱发问的月瑶也举起了小手,说出了自己的不解之处;煜栋也站起来,大胆发问,梦泽一一解答,有所疏漏、模糊的`地方,我再补充完整……

梦洋也举起小手,像个小男孩一样,一手插着裤袋,一手举着书本走上了讲台。她扬着阳光的小脸,自信大方地面对台下的同学,边讲课,边转过身,一笔一划地板书。只是在讲解过程中,由于思路还不够清晰,被同学指出了错误,在她走下讲台时,善良可爱的孩子们依然送给了梦洋热烈的掌声。

聪慧安静的悦言也走上了讲台,条理分明地讲解了做题方法,虽然和梦泽的思路不同,但同学们都纷纷表示:听明白了。这时,悦言才满意地走下了讲台。

一向不善于表达的雅楠站在讲台上,有些拘谨,她不时地望着我寻求帮助。

金睿是一个沉默寡言、胆怯的孩子,他的数学成绩也并不理想,但在大家鼓励和热情氛围的感染下,他走上讲台,讲述了自己的做题方法,虽然没有利用本单元的估算的知识,但思路正确,赢得了台下的“小评委”们的一致称赞,孩子们要求为金睿的出彩表现记上七分,金睿腼腆地低头笑了。

不知不觉,下课铃声响了,孩子们意犹未尽。相比着教科书上列举的两种思路,在我们班各位小老师的讲解中,一共蹦出了四种解题方法,我愈来愈相信:天下没有笨孩子,只有“懒”孩子。而在这节课中化身为学生的我,也获益匪浅……

谢谢你们,我的小老师!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篇12

一、捆绑式比赛

我发现学生在习题课上的积极性没有新课的积极性高,一到处理习题时,总有一小部分同学显得懒惰,甚至是报着混的目的应付老师。有的学生只注意老师或其他同学的“研究成果”,把结果一抄,万事大吉。老师检查,也看不出什么漏洞,老师就是拿这样的孩子没办法。我只好采用捆绑式比赛方式:按照每个自然组进行比赛,如果哪个组有一位同学犯懒不写字,就会影响到一个组的成绩,根据整节课的总体表现,会给优胜小组在班级的评比栏中盖上一朵小红花。结果,为了组内的.荣誉,每个孩子都会很努力,如果谁偷懒,肯定会有周围的同学埋怨他或是催促,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设立单项奖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知想过多少点子,用过多少招法了。我发现学生过一段时间就淡漠了,只好出新点子......

今天是习题课,我发现有的学生懒懒的打开练习本,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我想:不出新点子不行啊,于是在头脑中快速搜索着办法......接着我宣布:同学们,我们在做题之前先听老师宣布一条比赛规定:我发现在课堂上有的同学积极思考,大胆回答问题,但也有个别同学思维懒惰,坐享其成。为此,从今天起我们在数学课堂上设立单项奖。那就是哪个同学思路独特,我们奖励“创新奖”,哪个同学思维最快,最先说出解题思路,我们奖励“速度奖”(临时瞎编的名词),哪个同学有进步,出乎老师的预料,我们奖励“进步奖”(给后进生设立的)。每节课数量不限,希望大家努力争取,每个人都有机会!下面请大家准备好自己练习本的最后一页,得奖的同学把本子拿来后,老师写上获奖名称,并加盖班级的红花印章。回家后家长签字。结果,同学们各个找出自己的练习本,摆放到桌子上......

今天的课上得异常热烈,一节课颁发了4、5个奖,真够我这个颁奖者忙乎的了!下课了,一位平时不太注意听课的学生端着自己的本子给我看:张老师,您看!我一节课得了2个奖章,一个速度奖,一个进步奖!我说,那你可真厉害,一定别忘了让家长签字呀,学生说:不会的!说着,笑眯眯的走了......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篇13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做体操是为了锻炼身体使身体更加强壮,而数学可以锻炼大脑,使人变的更聪明,因此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也就是说我们学习数学更主要的还是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很多人在学生时代在数学上获得了不少的.奖项,但当他们不从事与数学有关的工作后,他们凭着活跃的思维和扎实的数学基础,在其他领域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数学是唤醒人类素质的手段。一谈到素质教育似乎就想到了体音美,而与数学无缘。其实数学学科有它独特的育人功能。比如在解决数学问题中要想成功,孩子要形成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作风,要有积极向上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

据说英国律师至今要在大学里学习许多数学知识,这也不是因为英国律师学习的课程与数学工具有何直接联系,而只是出于这样的一种考虑:那就是通过严格的数学训练,使之养成一种坚定不移而又客观公正的品格,使之形成一种严格而精确的思维习惯,从而对他们的事业取得成功大有益助。

数学是魔术师,变幻莫测。

数学是美的殿堂。

数学是无限,博大精深,无限永远……。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1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