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品质》有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品质》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品质》有感1世界繁忙,人世浮躁,在即将失去自我的生活中,重新探索人生的价值与目标,便是一种享受与美好。这本书的作者周国平先生,对生命有着深入而独特的思考,给我带来很大的启发。
本书没有长篇大段的赘述,而是对一件件琐事,或是新闻,进行深刻的反思,贴近生活,深入浅出,给读者传递了温暖的力量。
以第一辑《诗意的栖居》为例,他先从荷尔德林的一句诗“人诗意地栖居在这个大地上”,引申出人应该以诗意的方式对待自然和生活,指出在当今中国,诗意一荡然无存,观点新颖,引人深思,使我为之一震。接着指出人们对待自然的方式大多只是将自然看做资源和能源,并将其与诗意的生活对比——平等尊重万物、领悟存在奥秘。这与大多数人日常的思维是矛盾的,他在“席卷全国的开发热中”举了许多这样的例子,因此,也吸引了我的注意,我开始思考,我们的生存追求有什么偏差。然后作者便点明了根源,“恰恰在于我们的价值观、幸福观出了问题”,直击要害,言简意赅。而后他对什么是幸福做出了深刻的反思提出“诗意的生活一定是物质上简单的生活,并把李白、苏轼等文人当初游览的快乐与如今进行对比,最终得出结论。我觉得,这篇文章非常有价值,从观点来看,提出要诗意地栖居,既贴合实际问题,是对当今人们过分追求物欲,丧失自我,失去充实与欢乐的深刻反思,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与建设性,从议论来看,一是文理清晰,如在第二段“我认为可以由之引申出两个观点,第一……第二……”,易于读者把握核心观点,二是贴近生活,如将现在的游览与李白苏轼游览进行对比时,写“我们乘飞机往返景区,乘缆车上下山”,非常有代入感,三是使用大量问句,让读者在深思的同时,用精辟的观点点醒读者,淋漓尽致,读起来非常爽快,于是令读者和作者的思维有了巧妙的碰撞,更好地展现了自己的.观点,具有启发性。
生命的哲思指导生活,生活需要温暖,而他的话语又的的带有生命的温度与人情关怀。文中作者引用了两句中国古代诗词,“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尔”。你看,我们应该追寻的生命不应该只是名利与物质,还应是自在与美好,是竹柏与名山。向往美好是生命的本性,文字中就潜藏了温暖的力量。
生命是你我都在经历的。生命的价值,需要你我的探寻与深思。本书对不同方面的人生有透彻而清晰的探讨,给人以醍醐灌顶的智慧。其中有对生命内在意义的反思,引导我们反诚其心、把握当下,有对教育的深刻探讨,提醒我们要做守护人性、提升素质的教育,也有对时代反思,发出了放下名利、独立思考的呼吁……读完此书,似经生命洗礼,忽现清亮蓝天。
读《品质》有感2不工作并不代表有更多的空余时间,在自己身上体现的淋淋尽致。忙,都为他人做嫁裳。一些不快的经历,不能动摇我丝毫的秉性,固执如老头般可爱,内在的本质更显强大的一面。
书店,看到周国平著《生命的品质》,被封面后面的一段话所吸引。
人最宝贵的两样东西,一是生命,二是灵魂。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圆满。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持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生活。把心安顿好,就是要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的生活。
朴素的文字,浅易的道理,确让人沉思而深远。
人来到世上,首先是个生命。生命,原本是单纯的。可是,人却活得越来越复杂了。许多时候,我们不是作为生命在活,而是作为欲望、野心、身份、称谓在活,不是为了生命在活,而是为了财富、权力、地位、名声在活。这些社会堆积物遮蔽了生命,我们把它们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为之耗费一生的精力,不去听也听不见生命本身的声音了。
人不只有一个肉体生命,更有一个超越于肉身的内在生命,它被恰当地称作灵魂。在一定意义上,人生觉悟就在于透过社会堆积物去发现你的自然生命,又透过肉身生命去发现你的内在生命,灵魂一旦敞亮,你的全部人生就有了明灯和方向。
说到底,人活的就是一个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造就不同的人生。平凡的生活体现了生命的自然品质,内在生活体现了生命的精神品质,把这两种生活过好,生命的整体品质是就是好的。
书中,有篇《人生边上的智慧》——读杨绛《走到人生边上》。书中写道:
尤使杨先生痛心的是:“当今之世,人性中的灵性良心,迷蒙在烟雨云雾间。”这位九十六岁的老人依然心眼明亮,对这个时代偏离神明指引的种种现象看得一清二楚:上帝已不在其位,财神爷当道,人世间之了争权夺利、争名夺位的战场,穷人、富人有各自操不完的心,都陷在苦恼之中。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人世间,好人更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自己保护自己,就不得不时刻防御。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处吃亏。”
看完深思,对照自己,无愧为醒世良言。这个时代有种种问题,最大的问题正是信仰的缺失,信任的缺失。当自己对任何一个只要我认识的人,无原则的绝对信任,给予了我能力范围内的帮助。而实际情况确经常事与愿违,受到伤害也是必然。
不够豁达,不够大度,不然就不会有痛。爱我,更爱他们;恨我,一笑而过;骂我,检点自己;咒我,反思自己;帮我,铭记于心;帮人,选择忘记;恨人,不如恨已。
醍醐灌顶,顿然醒悟,心也释然。只应有爱,不应有恨;只应记恩,何必念仇;
幡然于世,多应宁静,各位朋友抽空可看周国平《生命的品质》。
读《品质》有感3最近,我终于有幸得到周国平先生的《生命的品质》一书,这本书是我渴求已久的书。
此书思想精髓在于人最宝贵的两样东西,一是生命,二是灵魂。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持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生活。把心安顿好,就是要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生活。
一直以来,我以理想主义者自居,思想游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哲学是一种分身术,把人分成具体的人和抽象的人,具体的人周先生认为是一个有很多尘世欲望的复合体,在红尘中奋斗、挣扎,我不尽然,我觉得那不欲望,而是理念、信仰,是为了理念和信仰所付出的执着与坚强,在努力与奋斗中所感受到对生命的热爱与真挚,连最枯燥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欣慰到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佐证。抽象的人站在具体的人之外,所以清醒、理性,从更加超脱的角度来劝导那个具体的我,让生命简单、本真,于是在午后、在深夜,一杯茶、一本书,与心灵对话,感受最真实的自己,在喧哗的世界中沉淀下来。
周先生的书品味悠长,一本好书初读时似曾相识,再 ……此处隐藏7930个字……们教师要了解到,教育方法必须和长久以来实践总结出的教学原则相符合,可以使教育方法的实践少犯一些错误。对于第二个前提,我们教师要知道,“教育方法”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方法,而是一个结合了哲学、研究、技术等层次的方法体系。说到教育方法,书中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匮乏不足、狭隘片面的教育,会造成学生营养不良与精神矮化,但过度殷切关爱、小心照看的教育,则可能会剥夺学生独立探索、自主磨练的成长机会。因此,教师在备课中要预留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要更多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知识框架。
《教师品质修养》这本书系统阐述了我们教师必备的品质,书中还举了很多有趣的事例帮助理解,是一本教师洗涤心灵的好书。我会参考书上所要求的,不断修炼自己,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升自我。
读《品质》有感11周国平是这几年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还有一个这样的人在如此严肃的关注着我们的内心,着实感动,我们是同样的人。
我们赤裸裸的'来到这个世界,并将赤裸裸离开。在这个走向死亡的过程里,如何赋予我们自己的生命以意义,与诱惑同行,是一个困惑的问题。
也许只有心灵的强大,才可以吧。
读《品质》有感12让生命回归单纯,活出生命的品质。这句话很有感触。
每天忙碌于喧嚣的城市,被时间和生活强推着前行,却慢慢偏离了心中的目标。想要割舍,想要放弃,却又没有那份勇气和洒脱。
读周老师的散文,让我在这种无奈和迷茫中找到暂时的`安慰,接下来,我需要的是行动……
读《品质》有感13是品质?是效益?
——读《品质》有感
读了课文《品质》使我在对格斯拉兄弟的命运感到同情的同时,更多是给人留下了思考。
格斯拉兄弟虽然做得出顶好的靴子,却没有人肯买他们的靴子。而大公司的靴子虽然皮革低劣,做工粗糙,却照样有人买。其原因何在?虽然,还看似是因格斯拉兄弟不愿登广告造成的。但其背后却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矛盾。
20世纪初的欧洲可以说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较为成熟。机器化的大规模生产已成为那个时代的生产主流。姑且不论其产品质量的优劣,单其在数量上已占有很大的优势。而与此同时,传统的手工业,虽因其在质量上要优于早期由机器生产的大规模产品。但终因其接一份定货,往往要花费好长时间去做它,而这一时间上的明显劣势而导致没有顾客愿意等。可以说,格斯拉兄弟生产的高品质靴子不仅没能为其在同行业竞争中产生优势,反而成为在那个时代中生存的一大不利因素。
其次,同样是因那个时代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因而,人们的心境也变得浮燥,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变得更为直接,也更注重表象。大多数只注重物质的式样,而非其质地。一双式样时髦的劣质产品更胜于式样陈旧的.优质品已成为那个时代人们对物质的衡量标准。因而很少有人会去买格斯拉兄弟的靴子。
当然,几乎所有事件的形成总是由其主观和客观的两方面所决定的。同样格斯拉兄弟的命运,虽然在客观上起了很大的影响,其本身的性格也是其被社会淘汰的一个重要原因。
虽然作为一名鞋匠,格斯拉兄弟无论在手艺上还是在工作态度上都可用高品质来形容。但作为一名20世纪初期的商人,可以说,他们在观念上确实跟不上这社会的发展潮流。虽说,是金子总会发光,但倘若不去挖开覆盖在金子上的泥土,又有谁会知道这是金子,格斯拉兄弟虽做出顶好的靴子,但他们不去登广告,又有谁会知道他们能做出全伦敦最好的靴子?
可以说,文章虽反映了上世纪初的社会环境,但至今仍对我们有着现实意义。
读《品质》有感14借用克朗宁的话作为开篇:生活并不是笔直畅通的走廊,让我们轻松自在的在其中旅行,生活是一座迷宫,我们必须从中找到自己的出路,我们会时常陷入迷茫,在死胡同中搜寻。但如果我们深信不疑,有一扇门就会向我们打开,他或许不是我们曾经想到的那一扇门,但我们最终会发现,他是一扇有益之门。
这句话是说:生活是变化的,我们要以变化的眼光看待这个变化的世界。格斯拉兄弟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难免遭遇悲惨结局。没有人会否认他做靴子的品质,也没有人否认他们恪尽职守的品质,但也没有人愿意看见他悲惨的结局。我们追寻他们为理想而献身的足迹,也反思他们行为中的瑕疵,觉得他们兄弟与时俱进可以获得更好发展。
哥斯拉兄弟身上具备许多优秀的'品质,他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技艺高超、执着坚定……他们具备了成功人士拥有的许多品质,他们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从对人类的奉献和对社会的影响力角度来看,他们无疑是成功的。
但即使是成功人士,也难免晚景凄凉。因为不与时俱进,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难免消亡。要想赢得山花烂漫丛中笑,还应敏锐感知世界的变化,不断随之变化。
哥斯拉兄弟的离去引发了我对求学、教育的思考。
我小时候,求学是主动的。因为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才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80年代,当我们背着书包散学归来,年长的没有文化的村民会略带羡慕又尊敬的口吻开玩笑地说:“大学生回来了。”幼小的心灵在这样的赞誉声中格外自豪。这让我充满了求知的热情和渴望,所以老师课堂上满堂灌,我们乐此不疲。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学校成了青少年必呆的场所,求知欲下降了,所以一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高屋建瓴的而又生动的用喂鸡的事例告诉我们要让学生主动学。而我身在其中感触不大。现在想来,无数精英为教育奋斗,不管是运用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还是运用自主式学习、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都很好,都在一定时期起了很好的作用。
而今身为教育者,发现社会充满变数,当无数学生家长将成绩作为单一评价机制,升学成为重中之重后,当一些老师、学校牺牲所有单纯追求分数之后赢得极高声誉之后,当艺术学校不再艺术,重点学校不再重点,大学专业不再单一后,学生茫然无措,不知所学为何后,求知变成被求知,理想变为被理想后,教育艰难。当年陶行知将一只散养的鸡掰开嘴喂食而不得,今天高中老师想把一只被强行喂养十几年的鸡散养也好难。我们剥夺了他们的自主权十几年,而今放手,恐怕也只是茫然不知所从。
我们知道启发式教学好,但启发式教学讲究的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们知道自主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好,但要求学生主动;我们知道因材施教好,但衡量老师的唯一标尺是成绩。而这些问题谁能突围,谁将是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标杆。
读完高尔斯华绥的《品质》引发我对未来教育的思考,尽管有许多不妥之处,但这是我成长的心灵里程。我将拭目以待,并准备积极努力,正视问题,着手解决,不断探寻,寻求师生双赢。
读《品质》有感15都市中的孩子们都应该好好看看这本书
我们每天忙忙碌碌
为了生计而奔波
却从来没有关注过自己的.心灵
如果安静下来认真想一想
我们能清楚自己在追求什么吗
能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吗
这本书里周老师给了我们很好的提示



![《猎人海力布》读后感合集[15篇]](https://img.jihtu.com/upload/645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