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5篇【精】
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读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前不久学习了陶行之先生的教学佳作《教学合一》一文,我觉得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为了能使低年级小朋友越学越有趣,越学越聪明,越学越爱学,然而去把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渗透到音乐教学中去。
教师教学不应该是教给小朋友死记硬背现成的知识,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培养小朋友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小朋友学会学习。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好小朋友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和把握小朋友的兴趣,创造小朋友积极参与学习的时机,让小朋友在说一说,做一做,演一演,创一创中去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并给小朋友一些自由空间,让他们自由开展自己的个性。
陶行知先生认为人的智力有差异,因此,他积极提倡根据人的不同智力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他还认为教师教的快、慢、多少,都要根据小朋友的实际情况,各方面的能力、兴趣而定,要使不同的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在“做中学,学中做”,才能有兴趣,才能学得好。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陶先生的理论充分表达了“因材施教”、“寓教于乐”的思想。人的智力有差异,小朋友音乐根底也有差异,所以我们教师要根据小朋友的差异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对每位小朋友的音乐根底有所了解,以便能在课中能有的放矢地进行音乐的差异教育。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能随机应变,让不同层次的小朋友都能有“成功”的时机。例如:在复习《保护小羊》这首歌曲用双响筒和碰铃来为歌曲伴奏时,我先叫那些音乐节奏不太好的小朋友,用××|××||节奏伴奏,待他们表演完后,我与学生一齐击掌,表扬他们,然后我再叫那些节奏感好的小朋友,鼓励他们用不同的节奏来伴奏,因为他们节奏感非常丰富,用了×××|×××||、×××|×××||等等不同的节奏来伴奏,获得了大家一阵又一阵的掌声。这样,不仅让层次差的小朋友有了参与的时机,而且增加了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一旦兴趣被调动起来,就能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顺利掌握了学习的根本要求,同时,根底好的小朋友又得到了较高要求的锻炼。
我感觉到音乐教学中渗透“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受到了小朋友们的欢送,还能使我在教学中化时少,工效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音乐是怡情悦性的艺术,学生学习音乐,不管是学音乐知识技能、音乐欣赏,还是从事音乐表演和创作,心理活动都很活泼。音乐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应当密切注意,才能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率。
心理学证明,兴趣是儿童主动学习的唯一动机。什么是兴趣呢?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由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在情绪体验上得到满足而产生。音乐兴趣产生的途径有哪些呢?
第一,对音乐的兴趣就产生在追求音乐美的过程中。美的事物不仅使人获得美感,而且是产生兴趣的源泉。比方当你聆听美妙的歌曲时,你是否会跟着轻声哼唱,想去学习它,自己也能演唱呢?这是音乐本身就具有的美,它是激起学生强烈兴趣的重要因素。
第二,兴趣就在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兴趣和创造是两个相互作用的因素,比方儿童在对各种物体的敲敲打打中就会产生兴趣。儿童对音乐的兴趣也是从对不同的声音探索开始。音乐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从探索生活中的声音开始,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对声音的感知,正符合儿童的这种音乐接受心理的特点。
儿童对音乐的兴趣也是从对不同的声音探索开始。音乐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从探索生活中的声音开始,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对声音的感知,正符合儿童的这种音乐接受心理的特点。
第三,音乐的兴趣就在愿望和获取成功的过程中。兴趣首先是从求知的愿望中产生,比方,我在教三年级的学生吹竖笛时,孩子们刚认识竖笛,别提兴趣多高涨了,虽然吹的不成调,但这就是学习的愿望。当他们经过学习能够演奏一首小曲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进一步稳固了兴趣。根据儿童的心理,他们很容易得到满足,满足的同时又进一步产生了兴趣。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丧失兴趣,要让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喜悦,在音乐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兴趣。
另外在儿童时期,儿童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某一事物作出理性的判断,不能像成人那样为了某种需要去做。他们只能凭自己的兴趣,而且这种兴趣还是不持久的,很容易发生变化。对音乐的兴趣也是如此,因此要深入对音乐的学习就必须始终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组织学生体验、感受音乐
在音乐学习中,坚持体验性,是音乐审美教育始终具有独特的感情色彩,便成为音乐学习的重要特点。音乐课的学习首先要通过聆听、体验和感受音乐来完成。如何把学生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对音乐的初次体验变成可监控的状态,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初听之前设计一些简单的提问,如“请同学们根据乐曲的情绪或内容为乐曲命名。”“你在这首乐曲中听到了哪种动物的叫声?”“听着歌曲好似把我们带到了什么地方?”等等。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听,听的目的明确了,在听的过程中就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认真听辨,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努力从音乐中找到答案,最后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来,这样的思考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组织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在学习中,活动是知行协调的过程,它是学生身心协调地成长、开展各种能力、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的最重要、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径。在音乐学习中,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主要还是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如小小竖笛使学生们找到了演奏家的感觉,每个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分别演奏难度不同的曲子,“课堂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孩子”,在演奏竖笛的实践活动中已不是一句空话。歌舞表演是学生们最喜爱的了,学生们在这一项实践活动中充分释放情感、展示自我、表现自我。我在这项活动中,经常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表现方式。如有的学生肢体协调能力确实不够好,但是他能唱,于是他就可以选择边拍手边唱歌,不一定要求他必须学会表演。通过积极参与一些音乐实践活动,学生在体验着音乐美带给它们的快乐,享受着成功的喜悦。同时音乐是一种具有丰富情感的艺术,在培养儿童情感方面是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例如,独奏(唱)或合奏(唱)对儿童的个性形成很有意义,独奏(唱)使儿童充满自信,合奏(唱)使儿童学会了与他人合作等等。 3、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虽然有利于知识的传授,但不利于学生生动、主动、独立的开展,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就是要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开展。
在教学 ……此处隐藏23216个字……“好老师”的衡量标准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知识渊博已不是评判好老师的唯一标准了,人格素养等等一些内在品质则受到了更多的重视。
读了《今天怎样做教师》这本书,我深深的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对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
著名的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过这样一段话:“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中间……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我随着他们的微笑而微笑……”学生美好人生的开始,掌握在我们教师手中。因此,对待每一名学生,都有用自己的爱心去呵护。
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们来说,书中给出的一条最重要的启示就是:教师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个学科老师。
所谓的专业化,并不是知识化,教师的专业化应该首先指一种人际沟通的能力,其次才是学科知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应该是教学能力的首要因素。
教师的职责是育人,就应该尊重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也只有教师做出了表率,学生才能学会尊重。相对于未成年人的学生,教师更应该宽容,不能苛求学生,面对学生出现的不尊重教师的言行,更应该反思的是教师,要多问问自己平时是不是太严肃了,是不是居高临下了,是不是真正关心学生了?如果问心无愧了,那么,师生相互尊重的和谐局面就会到来。
可以说,师生关系和谐的钥匙就掌握在教师手里,就看教师们是不是正确运用这把钥匙了。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5作为一名教师已不是第一次与《论语》打交道了,《论语》在我看来像是一位变幻莫测的朋友,每次接触都使我有不同的感想,更有新的发现。这个假期在校领导的建议下,我再次走进《论语》,与它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论语》教导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要遵循原则,尤其要把握好原则中的度。当今社会,我们常常讨论什么事情应该做、不应该做,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然而,事情的判断并非只有对错之分,而更取决于我们做事的时间和程度。只要能把握好这个度,就不会出现问题。孔子曾经有一位学生问他一个问题:有人说“以德报怨”怎么样?“以德报怨”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人,无论别人如何对待他,他还是对别人友善善待。我们认为这样的品质应该得到孔子的赞赏。然而,孔子反问他一个问题:“如何来报答恩德呢?”孔子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已经用德行来回报别人的怨恨,那他还能留下什么来回报别人的恩德呢?请
读到这,我思考了一下,之前我一直相信以德报怨是大度和豁达的表现,也被视为人生的最高境界。然而,孔子在这里又向我传授了一个做人的道理:以直抱怨,以德报德。换句话说,当有人对你不利时,你可以用坦诚正直的态度去处理事情,但是你应该保留你的恩德和慈悲,回报那些真正对你有恩的人。
孔子说:天人合一是指自然界和人的内心相融合,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作为一名教师,我的和谐体现在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上。在我看来,教师和学生并不是对立的组合,而是互为补充的关系。我相信,在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教师能够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并以适当的方式给予指导和帮助。同时,学生也需要尊重教师,积极参与学习,发掘自己的潜力。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之间才能真正实现和谐,共同成长。
孔子教育学生时态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一张张稚嫩渴望知识的小脸,他们年龄还小,思想尚未成熟,接受知识的能力比较慢,这就要求我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能够心态平和,而且要对他们有信心,能够发自内心的肯定他们。在我的职业道路上,我也会抱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与同事和平相处,做好我的本职工作。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一个教师的心灵思想直接影响一批学生的思想观念。于丹老师在心灵之道中这样说道: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而且要用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弥补遗憾。因此我在与学生接触的时候即使有什么不开心的事降临,我也要尽量平静自己烦躁的心情,不把自己不良的情绪传染给学生。因为我坚信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尽快的过去,这样我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我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我想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心态,还要把这种好的心态传播出去教育学生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是多么的重要。要使他们明白在这个时代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坦荡荡的胸怀。
如今,我们居住的环境相对独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因此,无论是与朋友、领导还是家人相处,我们都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并把握好亲密和疏离之间的平衡。距离和独立是对他人个性的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持最优秀的礼仪和态度。
常言道:谁人背后无人议论?哪个人不说别人?人活一辈子,评价和批评总是与我们紧密相连的。名声一旦变得很大,就难以避免被关注和评判。今天可能有人对你捧上天,明天又可能把你踩在脚下。不仅对于活着的人如此,即使是已故之人,也很难做出定论。孔子曾经说过:“我对他人是如何评价我的呢?如果有人给我好评,那一定是因为我做了一些实际行动而获得了赞扬。”对于别人的攻击或者赞美,我们都不必太过在意。如果有人过分吹捧你,背后一定隐藏着某种目的。就拿孔子自己来举例,历代封建统治者之所以高度推崇他,并非因为他个人的学说,而是为了利用他的观点来控制民众的思想,巩固他们自己的统治地位。因此,我们做人要脚踏实地,做事要问心无愧,不要被他人的甜言蜜语所迷惑,要认清背后可能隐藏的真实动机。无论是赞扬还是贬低,每个人都有自己说话的权利,没有谁能完全左右他人的评价。
孔子有这样的名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所不能也。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天乎!意思是说别人不了解你,嫉妒你、攻击你,你也不恼怒,而是时常反省自己,我还有哪些不足之处?与其浪费时间去反击别人的指责,倒不如埋头做自己的事,不怨天,不尤人,努力充实和完善自己。要坚信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孔子曾说过,看一个射箭手技术的高低主要是看他是否射中了靶心,而没有必要非要到靶子后面去看看他是否射穿了靶子没有。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实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对他人不能太苛刻,宽容别人其实更是宽容自己。
人生在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难免会遇到各种不愉快和摩擦。当处理问题时,有些人会三思而后行,而有些人则采取极端的方式,既伤害自己又伤害他人。有时候,如果我们对别人宽容一些,他们也会宽容我们,善待我们;而如果我们对别人苛刻,别人可能会以更恶劣的态度回应我们。让我们用宽容去对待身边的人,这并不是消极或懦弱的表现,而是真正的绅士风度,是共同的美德。请您修改后的内容作为回复。
《论语》让我对人生有了全新的认识,激发起对工作的热情。其中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宽容。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包容和理解。宽容如同催化剂,可以消除隔阂,化解冲突;宽容如同润滑剂,可以调节关系,避免碰撞;宽容如同清新剂,给人以舒适、温馨和自信之感。宽容是一种开明的品质,也是一种幸福的体验。它如同一盏绿灯,在我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指引方向。领会《论语》,便洞悉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