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语文教案集锦6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掌握“痴想、隐秘、铁青……”等词语;
2、逐步掌握阅读诗歌的技巧,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3、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海”与“山”的含义;
4、通过讨论,明白关键句及优美句的含义与运用;
情感与价值目标:
5、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勇于追寻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
阅读,从读中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讨论,讨论的方法与过程都是作为第一节课的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阅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隔着山的景象。那么,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近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这首诗,去感悟梦想与追梦。
二、新授
(一)夯实基础
1、字词过关
默读课文,给“读一读,写一写”注音,并选一个词造句。
痴(chī)想 隐(yǐn)秘 铁(tiě)青 凝(níng)成
诱惑(huò) 喧(xuān)腾 一瞬(shun)间
(抽生念读,集体订正并齐读,抽生2—3人念读造的句。)
2、知人论世
每读一篇文章,每学一篇课文,我们都应该了解这篇文章的作者以及写作背景,这既是学习的需要,也是对作者的尊重。那我们来了解一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
(不要求学生识记,只作宣读了解,而且让学生明确,只要知道王家新是一位当代作家即可,不必强行去记简历,今后的类似亦是如此。)
作者又是怎样看他的这一首诗的呢?请同学们翻到书第5页,我们一齐读一读。
(二)研读文本
1、范读课文(可以是听录音)
2、自行练读(可个人斟酌朗读,也可小组内相互听读)
3、抽生阅读
4、研讨问题(小组讨论,并根据情况各小组分摊小题,提高效率,不必面面俱到)
①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②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③“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④“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⑤“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⑥“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明确:
①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②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③“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④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⑤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⑥先要想为什么“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体会到那一种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5、回顾课文,齐读。
(三)巩固练习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阅读和讨论,现在我想大家都知道“山”不只是那座山了,“海”也不只是那片海了吧!那么,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抽生回答,且为中下生。)
明确: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由老师引申完成的中心思想)
2、作业本作业,练习习题二。(答案见《教师教学用书》)
3、拔高作业,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100字左右。
三、小结
同学们,相信你们心目中也有一片海,但却也隔着一座座山,只要我们鼓起勇气,翻过那一座座山,一定会见到那一片海的。相信自己,勇往直前!
语文教案 篇2教学目标与要求:
1、学习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及多种修辞手法。
2、了解作者观察事物的角度,掌握本文全方位
3、了解作者观察事物的角度,掌握本文全方位、立体感地描写方法
重点:
掌握本文富有特色的语言风格
难点: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物质文明的挑战下如何固守传统的问题
教具:
准备反映纽约丰富的物质文明和高节奏生活的幻灯。
教程:
一、导入课文
1.师:大家对于纽约的认识有多少呢?
2.师:一个生于黄土高坡,聆听着高亢粗放的信天游,走在高原纵横交错的沟 沟壑壑的人,有一天置身于地球另一 边,置身于美国的第一大城市——纽 约的摩天大楼之中,看着这座商业帝 国,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景象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带着这种好奇,让我们“走进纽约”,走进刘成章感受到的 纽约。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1.师:纽约是美国第一大城市,世界金 融、商业、贸易、文化中心之一,联合国 总部所在地,位于美国东北部哈得孙 河注入大西洋的河口。……作为一座 现代化的大都市,纽约充满生机和活 力,生活节奏快速异常,同时也存在竞 争激烈、生活压力大的一面。(播放幻 灯)请大家朗诵课文,感受作者的语言 魅力。
2.请学 ……此处隐藏5144个字……。接着用“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这一夸张赞叹语句,以失火、救火作结,衬托出“善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10。指名学生朗读第5段。
11。学生翻译第5段,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忽然,(幕中)醒木啪的一响,各种声响完全没有了。撤掉围幕一看,(里边)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毕:完全。绝:断,停止。之:代指围幕里边。
12。提问:为什么作者在本文结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这样既与第一段呼应,写出表演者凭借进行表演的道具极为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衬托了“善口技者”技艺高超。
提问:课文中有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精神和动作?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有以下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和动作:(1)写口技者表演一家大小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出听众专注倾听的神态,深被口技表演所吸引。(2)写口技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进入梦乡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意少舒,稍稍正坐”,衬托出了口技表演完全控制了听众的情绪。(3)写口技表演失火、救火紧张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表现出听众已完全被带进表演的意外火警的紧张场面中去,忘却了自己在听口技表演,好像身在火场,惊骇恐惧。这是随着口技者卓越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应,作者紧密结合口技表演,写出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口技者再现生活的高超能力。另外写听众的反应也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采。
四 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课文、自选场景背诵(课后背诵全文)。
语文教案 篇6【学习目标】
1、能准确读写“解数、颠簸”等字词。
2、在读中感受北美大瀑布的特点,热爱自然,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3、揣摩精彩句段,学习运用恰当的比喻写景的方法。
【知识链接】
1、 尼亚加拉大瀑布简介:
尼亚加拉大瀑布位于加拿大和美国交界的尼亚加拉河上。尼亚加拉河仅长57公里,却从海拔174米直降至海拔75米,河上横亘着一道石灰岩断崖,水量丰富的尼亚加拉河经此,骤然抖落,水势澎湃,声震如雷。经山羊岛分割成几个部分,如美国瀑布、新娘的面纱和马蹄瀑布。它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号称世界七大奇景之一。
2、关于选文的一些说明:
(1)本文在选入教材时,部分内容被删节,如前往观赏的人忍不住跳进瀑布去和有的人专门到那里自杀的段落,如非重点描写尼亚加拉大瀑布的内容。
(2)作者在原文开篇便将此游记的格调定的很高:“写本前往结束自己生命的.人终于获得了人生的力量,懂得了怎样赞美人生,谱写人生。那是一切名山大川应该给予人的。”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查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扫清阅读障碍。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顷刻( ) 解数( ) 颠簸( ) 黯淡( ) 绮丽( )
急遽奔流( ) 栈桥( ) 挟着( ) 磅礴 ( )
(2)在横线上抄写你认为还需要强调字形或值得积累的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画出关键词,理清作者的游览路线:
瀑布旁边——( )——( )——瀑布半中腰——栈桥
(2)想一想题目“奔落的雪原”在文中指什么?作者写了哪几个瀑布?重点写的是哪一个瀑布?
3、水是自然的灵魂,大自然没有了水也就没有了灵气,古往今来,咏水的诗句不计其数,请写出两句描写水的诗句。
二、合作交流
(一)预习反馈,感知瀑布
1、教师指生给预习中的易错字音注音,听写重点字词(2人板写)。
2、交流第2题,说说作者的游览路线和初读收获。
3、小组轮读课文(一组读一段),在听读中画出尼亚加拉大瀑布留给对你印象深刻的词句。
(二)深入探究,研读瀑布
1、结合相关描写,说说从文中你看到尼亚加拉大瀑布有什么特点?
2、作者记录了这次北美观瀑的经历,多次写到自己独特的感受,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结合对作者、写作背景的了解,想想这些感受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三)品读课文,学习写法
1、作者为什么把尼亚加拉大瀑布比喻成奔落的雪原呢?找出文中把瀑布比喻成雪的语句,说说这样比喻的好处。
2、你还知道哪些写水的名句?
三、达标测评
1、作者通过描写尼亚加拉大瀑布的 ,表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2、妙笔生花,学习运用恰当的比喻写景:
水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和表现形式,大海小溪,冰霜雨雪各有魅力,请选择其中一个,运用比喻修辞写一两句话。
宗璞《奔落的雪原》阅读练习及答案
《奔落的雪原》课内阅读
这时在关国瀑布下面和对岸加拿大一侧的山谷中,都有三三两两的黄衣人在行走。什么虾兵蟹将?我们问。原来可以通过隧道下去,到瀑布近身处看。在美国这一边的叫“风洞”。我们兴致勃勃地去了。穿上雨衣雨靴,也都成了虾兵蟹将。乘电梯从岩石中下去,走过隧道,到得洞口,洞外有栈桥,位置在关国瀑布和“新娘面纱”之间。水声轰鸣,比在船上时更强十倍!我们不管浪花飞舞,循栈桥向大瀑布走去,真走到它身旁了!离水流只有25英尺!这时仰面上看,急流自天而降,仿佛就浇在自己头上!
却是奔跑着的活的浮雕。风挟着水蒙头盖脸而来,风和水都是硬的。这里不是水花水汽,简直是置身波涛中了。这奇异的站立着的波涛啊!“我们算是到过瀑布里面了。”一个西班牙人说。
啊!崩落了还在奔跑的雪原!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呢?
我伸出手,想和瀑布巨人握一握。他却置之不理。又是一阵水浪浇来。“快走,请快走。”管理栈桥的人说,他的声音在雷鸣般的轰响中又消失了。
我又伸出手来,抓住一捧水。水从指缝间漏出了。尼亚加拉大瀑布的雄姿却永不会从我的记忆里筛去。我会永远记住你的伟大精神,你的磅礴气势,你的力量,你的速度……我会永远记住你那如同崩落的雪原般的流水。
1文段中加点的“虾兵蟹将”指什么?
明确:这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瀑布给人的压迫感。
2文段的结尾,作者写道:“尼亚加拉大瀑布的雄姿却永不会从我的记忆中筛去。”除了文中所写,还有哪些方面深深打动了作者?
明确: 紧扣课文,言之成理即可。
3“我又伸出手来,抓住一捧水。”试分析“抓”字的精妙之处。
明确:“抓”字突出表现了作者想留住瀑布的急切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