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5-10-20 23:51:10
科学教案8篇(精选)

科学教案8篇(精选)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科学教案 篇1

一、 学习目标: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使同学们对竹子有一定的`了解。

二、 学习重点: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使同学们对竹子的生长特征有所了解。

三、 学习难点:

对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竹子通过图片和查找资料进行观察和比较。

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同学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五、学习准备:课件

六、学习过程:

(一)找一找:

师:同学们,中国古代人们所指的“梅兰竹菊”,其中“竹”指的就是竹子。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竹子”这一课。

师:下面我们进入“找一找”环节,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进行观察图比较。

(二)说一说:

师:同学们,你们对竹子都有哪些了解?

生:小组讨论进行回答。

师:通过观察图片和查找资料,竹子对我们生活有哪些用途?

生:小组交流进行回答。

(三)考一考:

师:下面到了考考你们的环节了,文竹和水竹是竹子吗?

生:小组讨论进行回答。

七:板书:

2.竹子

(1) 找一找

(2) 说一说

(3) 考一考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够完成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2.能够设计并完成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快。

3.能用物体吸热、散热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认识到不同物质、同质不同色的物质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2.教学难点是做好水和油吸热、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油、水、烧杯、温度计、酒精灯、火柴、石棉网、三脚架、彩色笔或墨汁等。

【学案】

《4吸热和散热》学案

一.我看书:看书,熟悉课的内容。

二.我思考:思考书中提出的问题。

三.我能做:

1.找两个同样大小的鞋盒,在鞋盒的一侧挖一个小圆孔,再剪同样大小的一个纸板和一个金属板,如书24页图示,准备实验用。

2.观察自家冰箱后的散热板的颜色,想一想为什么是黑色的?

3.你注意过住沙漠地区人的服装有什么特色吗?什么会这样?

四.我总结:通过探究性学习,我知道了:

五.我提问:我经过思考,还不懂的问题有: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完成油和水这两种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2.能够做实验记录,并画出油和水这两种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曲线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热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递方式,知道冷热变化会导致物体形状和体积发生变化。

2.今天我们来研究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现象,好吗?

(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出示问题也是导入的一个方法,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热的现象和有关问题有了一些了解。)

二.学习新课

(一)研究水和油的吸热和散热性能

1.质疑:我们都知道,给物体加热,物体的温度会升高;停止加热,物体的温度会降低。那么,如果我们同时给相同重量的水和油加相同的热,它们温度升高的速度会一样吗?如果同时停止加热,它们的降温速度会一样吗?

2.学生预测。

3.实验一:我们怎样设计实验证明?实验中应注意什么?

(1)学生设计实验。(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2)师生共同实验,做好实验记录。

①同时加热等重量的水和油6分钟,每隔1分钟测量并记录水和油的温度。

加热时的温度变化

时间(分钟)

温度(℃)

②停止加热后,每隔一分钟测量并记录水和油的温度,也测量6分钟。

停止加热后的温度变化

时间(分钟)

温度(℃)

③学生根据数据画出曲线图。

(3)实验小组讨论与小结:通过这组对比实验,你能得出油和水吸热和散热的规律吗?

(4)实验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在获得相同热量的情况下,油的升温速度比水快;在同时停止加热的情况下,油的将温速度比水快。也就是说,不同物质的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同的。

(二)研究纸板和金属片的吸热和散热性能

1.盖有纸板和金属片的两个鞋盒放在阳光下晒,10分钟后测一测盒子里的温度,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2.学生猜测:

3.按步骤做纸板和金属片的吸热、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1)把盖有纸板和金属片的`两个鞋盒放在阳光下晒,10分钟后测一测盒子里的温度,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2)再把它们拿回阴凉处,8分钟后测一测盒子里的温度,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3)实验小组讨论与小结: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4)实验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这个实验在次说明金属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比纸快。也就是说,不同的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同的。

三.总结

1.通过油和水、纸板和金属板的吸热和散热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2.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一样的。通常情况下,固体的吸热、散热性能优于液体。

四.作业

1.完成实验记录。

2.调查:询问家长,海水和海边沙滩的温度是否一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设计并完成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快。

2.能用物体吸热、散热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一样的,固体的吸热、散热性能通常由于液体。 ……此处隐藏5289个字……测结果是否准确?下面我们就通过活动来验证,请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进行活动(出示分工示意图),并且注意收集活动中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活动结束请同学们讨论一下通过这些数据你能有什么发现?

学生活动,汇报

(大家在活动中,像个小科学家一样,认认真真的活动,那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师:大家的发现非常有科学价值。

板书:相同的时间距离长速度快

相同的距离时间短速度快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提出问题,进行猜测,试验验证,得出结论,经历了一个科学研究的完整过程。

2、测量每段距离使用的时间

在大家活动的时候老师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大家按正常速度连续走更长的距离,大家想不想知道每经过一段距离,所用的精确时间,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活动,小组内谈论一下,比一比哪一组的方法最科学最精确。

谈论汇报

师:通过刚才我们设计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教师布置场地

师:皮尺的0刻度为起点,附近的同学看一看你大约在起点的几米处?下面我们从起点以4米为一个计时点,选几名计时员,第一计时点,第二计时点……

师:每个计时点选一名小助手和计时员相对站在皮尺两边。

出示要求:

1、运动员连续走完全程;

2、计时员听清老师口令一起计时;

3、计时员听清相对应的小助手的口令,停止计时。

师:请一名运动员

师:在坐的每一位同学都是小裁判看一看他们配合的怎么样。

下面我们先试走一次。

师:对于这次活动,裁判员有没有需要提醒的?

师:下面我们就开始正式活动。

分别计时男女两名学生

收集数据填在记录表中

师:下面我们把收集的数据利用我们所学的知识用不同颜色的笔制作成折线统计图,竖轴表示的是距离,横轴表示所用的'时间。并且分析一下,这两条折线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科学发现?

学生制作,分析图意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的非常好,在这幅图上能发现线的坡度越大说明速度越快,线越直说明越的匀速运动。

师:其实还能带给我们更多的科学信息,比如10秒能走20米,估算一下1分钟能走多少米?如果这位同学从学校到家要走10分钟,估算一下他家离学校有多少米?

三、拓展距离和时间的科学认识

师:今天我们所研究的距离和时间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条件,在天文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单位光年,谁知道光年是一个距离单位还是时间单位?

师:光每秒300000千米走一年的距离,是一个距离单位,老师给同学计算了一下一光年的距离。

谁来读一读。

师:我们的地球在浩瀚的宇宙中只是一个普通的星体,我们要用这样大的距离单位来度量宇宙,谁知道宇宙什么意思?

师:宇代表上下四方,所有空间无边无际的距离;

宙代表古往今来,无始无终的时间。

师:我们的祖先在遥望宇宙时,用他们的智慧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

师:织女星距离地球26.3光年,牛郎星距离地球16.5光年。它们之间也有16.4光年的距离。

四、课后延伸

师:距离和时间在科学研究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很多帮助,老师了解到(出示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些数据,根据两地间的距离大体估算出我们所需要的时间,也能根据使用的时间估算出两地间的距离,这样能让我们更合理的安排时间,从今天我们就更要学科学、用科学,让科学更好的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科学教案 篇8

探究活动分析:

1. 温度计的使用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在前两课中,学生实际上已经用温度计测量气温。

2. 每个小组或每个同学都将再次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并将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每天都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并将测量的结果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我们的日期-温度表”中。

3. 为了提高学生们测量的准确性,有必要在下列几个方面对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进行指导:认识温度计上的刻度。温度计上标出的温度往往是整十数,每两个数值之间分成5或10个相等的小格,每个小格代表1摄氏度或2摄氏度。

4.测量时,要把温度计放置到测量环境内2-3分钟,待液柱不再升高(或降低)时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平行。

5.对测量的气温进行比较和分析,确定只有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并指导学生把测得的气温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我们的日期——温度表”上。

6.利用收集的数据制成“温度填充图”,分析每天选择同一时间测量气温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2过程与方法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教学难点

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语,引入研究课题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 揭示学习课题。

二、 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3、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怎样确定室外的温度比室内高?测量室内外的温度要做哪些准备,注意什么?

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 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6汇报交流,室内外温度有什么不同吗?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每个小组测得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不同?

三、气温的测量

1、 讨论,刚才我们测量到的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

2、 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3、 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4、 出示气温图表,讨论,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气温的哪些信息?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

5、教师小结。

《科学教案8篇(精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