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教案

时间:2025-04-08 10:32:12
水教案3篇

水教案3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水教案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水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泼水节与那达慕》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的两个极负盛名的传统节日,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节日,而那达慕是蒙古族的盛会。课题由此及彼,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与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息息相关的,教学目标重在感受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初步树立尊重兄弟民族的意识。

鉴于我校学生在结合文本,通过网络资源进行资料查找、探究方面的能力较强,我在教学设计中决定采用多媒体图像感知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策略实施教学目标,预期达成的目标是:

认知目标:

1、了解少数民族各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与风俗习惯。

2、感受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初步树立尊重兄弟民族的意识。

3、初步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政策。

情感目标:感受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初步树立尊重兄弟民族的意识。

使能目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策略的设计与运用

俗话说:“学成于思。”思是重要的,但如何思?我的看法是必须在学中思、行中思。以此落实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社会性与人文性”知识基础。因此,在活动引入部分,我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打开学生话匣子,引发一场关于对少数民族初步印象的谈话。

活动一:关于对少数民族初步印象的谈话

学生已经知道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课伊始,话题从学生对于少数民族的初步印象切入,由此知晓我们在街头看到的只是少数民族生活的一个角落,我国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是非常丰富的,随后引领学生进入多彩的“民族之旅”,学习第12课《泼水节与那达慕》,调动起学生学习与探索的热情。

活动二:学习教材,检索网页,了解民族传统节日

那么,什么是泼水节,什么是那达慕呢?围绕课题请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泼水节和那达慕的介绍。在穿插播放“泼水节”录像时,感受民族节日的象征意义。同时,鼓励学生如果想了解更多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可以再到书上,到网络上检索有关资料,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到两个民族节日,进行合作学习,完成一张《民族节日一览表》。由于我国55个少数民族,分布地域广泛,学生对各民族节日虽有耳闻,但未必熟知。在这种情况下,结合“探究角”提供的资料,再交给学生一个相关的网站,通过媒体图文并茂的感知手段,让学生快速高效地领略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感性地认识各个民族节日的时间、习俗、主要活动、象征意义等。通过活动既可加强他们收集信息、吸收整理信息的能力,又能在随后的《民族节日一览表》反馈中强化这些能力。学生徜徉于多姿多彩的民族节日之中,不仅丰富了课堂教材的资源,又因为网络化教学的开放式特点,增强了学生到课外生活中积累与拓展的信心,学生也由此潜在性地树立起初步的民族文化意识。

活动三:欣赏歌舞,展示实物,了解少数民族文化

下一环节的“快活林”,就完全可以作为前面教学内容的延伸,对少数民族的其他风情,如歌舞、服饰、工艺品等进一步深入探究,更强烈地感受民族文化习俗的深厚魅力。

我国各少数民族不但传统节日富有特色,而且能歌善舞。能歌善舞是少数民族的最大特点,热情好客的少数民族朋友常常载歌载舞,庆祝自己的节日,欢迎远方的客人。于是,经过调查,我从学生音乐教材中剪辑了一组少数民族歌曲,并在课上以“听一听、说一说,这是什么民族音乐”的形式,播放少数民族音乐,请学生会唱的跟着唱起来,能跳得跟着音乐跳一跳民族舞蹈。学生在唱唱跳跳中感受民族歌舞的独有特色。在他们对少数民族歌舞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播放一段录像,欣赏杨丽萍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从欣赏和想象中感悟舞蹈讲述的内容。再告知学生这是一台获得中国舞蹈奖最高奖项荷花奖的歌舞集,请他们猜猜看,这样高水平的歌舞会是谁演的?等学生情绪盎然时,揭示台上这么棒的演员四分之三是云南土生土长的农民,这些民族演员都是全才,又能跳又能唱,又能敲打,那种跳三步唱四拍的技巧就是舞蹈大师也做不来;他们那种高调及多声部的唱法,连音乐大师也赞叹;可见,少数民族具有天生的、很高超的艺术天分,这就是民族歌舞的魅力,它蕴藏着民族文化的精髓,等着我们去吸纳!其中洋溢的民族歌舞独特的感染力应该是具有震撼力的。

少数民族不仅歌舞美,他们的民族服装也美。请学生做连线游戏:给不同民族的人挑选合适的服装。通过辨认少数民族的不同服装,增强对各民族不同文化的感性认识。知道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统一体,五十六个民族都创造了辉煌的民族服饰文化。由于每个民族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为我们演绎着多彩的缤纷服装秀。

少数民族的兄弟姐妹歌舞美,服装美,而且心灵手巧。接下来的“民族工艺品展示会”,学生在相互交流中逐步体会精湛的“民族工艺品”又是少数民族中堪称一绝的神奇文化。

以上活动后,再请学生谈谈对少数民族的印象,激发学生对民族历史文化的敬仰之情。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教学“探究角”和“快活林”时,最重要的是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重在谈感受,让学生体会到各民族各具特色,都可爱,都了不起。有的勤劳智慧;有的体格健壮;有的能歌善舞;有的心灵手巧……特别是许多地方的许多与生俱来的民族文化,是很值得我们汉族人民学习与吸收的。

这就是学习本课的重要性:从小教给学生接触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教会他们学习并尊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其深远的意义在于,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实行民族平等,实现中华民族共同繁荣。而这也正是第二、第三课时将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因此,在课后延伸部分,指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探究“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五个民族自治区,加深对“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任何一个民族,不论人数多少,都一律平等”的认识。还可以请学生从探究每张普普通通的人民币入手,切切实实地感受我国民族平等,亲如一家。将这些引进课堂,成为最真实、最鲜活、最有说服力的教学资源,从而拓展课堂的内涵,启示学生产生新的领悟和感知。

以上教学设计意在为学生创造直观地、开放的,具有延续性和拓展型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实实在在地领悟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瑰宝,少数民族朋友热情好客、活泼坦诚的性格,汉族人可以多吸纳、多学习;少数民族朋友能歌善舞,大胆释放内心的热忱,汉族人也可以多尝试,打开尘封的心门,让胸怀更宽广。

总之,通过教学,在学生的潜意识中,让他们领悟到怀着欣赏、尊重的态度看待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这样不仅有益于维护与增进民族大团结,而且有益于增强民族平等 ……此处隐藏1095个字……p>二、降水的年际变化

三、干湿地区

我国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水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3.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4.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导入 新课: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对桂林山水的赞美。有人说桂林山水的美是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但有一位作家却用优美的语言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

(学生齐声回答:杨朔。 )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对,这位作家就是杨朔。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的情况?

学生介绍:杨朔,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现代散文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红石山》《三千里江山》。

3.讲解: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学习杨朔的散文《画山绣水》。板书课题,并引起学生注意。

4.讲解: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山绣水,同学们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吗?指出,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思考并大胆发言。让学生能回答:画出来的山和绣出来的水。教师指导,这是用了互文,画和绣都是形容山水的美丽。

5.字词教学:

褒贬(b?obin):评论好坏。 袅袅(nio):形容声音婉转悠扬。

玲珑剔(t‰)透 精髓(su):比喻精华。

恬(tin)静:安静,宁静。 怠(di)慢:冷淡。

嶙峋(lnxn):借人消瘦露骨形容山石突兀、重叠。

积攒(zn):一点一点地聚集。 瞭(lio)望:登高远望。

攒(cun)聚:紧紧地聚拢在一起。

黑黝黝(y?u):没有光亮;黑暗。 黝(y?u)黑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示: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何不一起来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色呢?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自由朗读。

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文中所饱含的思想感情。有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或提出疑问。

2.巡视课堂,然后提问:大家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谈各自的体会。文中语言优美,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文中讲的故事很吸引人等等。

3.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我们接下来看看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开头引用了唐人赞美桂林的诗句,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文章中去了。作者带着我们一路欣赏桂林的山山水水,娓娓道来,文章过渡相当自然。

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提示: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游人的行踪来写的,本文也不例外。

最后归纳出:

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桂林山水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415段),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山的来历的种种传说;

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4.引导学生明确第二部分的两个层次。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是分两个层次来写的。 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答:

第一层(第45段),写江山如诗如画的景色;

第二层(第6 一15段),写关于山岩的名称和有关传说。

5.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的体会。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结合课后第二个思考题,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三、朗读小结:

1.这篇课文语言十分优美,让我们来朗读课文,比比看谁读得好。点名让几位学生朗读,每位学生读l一2段。

2.读完后作比较评价。然后小结: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对景物总是极力描绘,写得很细致。优美的语言让文章产生诗一般的意境。

3.引导学生思考课后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诵读课文.进入新课。

1.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并要求读出感情。

2.表扬学生:同学们读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对课文进行讨论。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发现问题呢?

学生大胆发言,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我们接下来就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来讨论交流。学生边听边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

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1.选几个重点问题指导学生讨论。这篇课文除了语言很有特点,在选材上也是别具特色的。课文写桂林山水,选了哪些景点来写的?

学生迅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的景点。回答:主要写了从桂林到阳朔180里漓江水上所见到的景色和传说。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教师指出:在作者所见到的景色中,也有重点,如水色只写了不多的几句,山石重点写,但是也只挑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来写。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明确:从材料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杨朔的散文工于构思。他在动笔写散文时,总是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请大家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3.我们领会到了杨朔散文在构思上的特点。接下来请大家思考:本文写了船家讲述的传说,这些传说大多都是讲述旧时代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的,作者为什么要在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中插入这样的故事呢?

学生的回答可能是:作者是不是要告诉我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生活呢?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呢?难道不仅仅是赞美漓江优美的山水?

4.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引导学生思考两者是怎样结合起来的。提示:这些故事和传说,是借船家指点江山叙述出来的,边欣赏边听故事,景与故事两相比附。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明白:在旧时代里人们过着艰难苦恨的生活,于是就把这种生活状况投影到自然山水上去,构成了许多传说和故事。我们在欣赏山水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联想起这些故事来。

5.指出本文的写作意图:作者这样写就是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学生听教师讲解。通过教师提示明确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三、总结全文。

1.小结:杨朔真是一位很有特点的作家。他写的文章,语言优美,构思精巧,而且还很有深意。同学们通过本文的学习,一定收获不少吧。让学生交流学习感想,

学生交流学习中的感想。

四、本课总结 。

本文是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优美散文。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领略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到了_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通过反复的诵读练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有所感悟。

板书设计 :

画山绣水

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清奇峭拔

第二部分(第415段):沿途景色和传说诗情画意

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牢记过去,畅想未来人生理想

《水教案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