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教学反思

时间:2025-07-28 21:42:11
山行教学反思

山行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山行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行教学反思1

今天教学第三课《古诗两首》中的《山行》。

《山行》是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所作,它以丰富的想象、美好的意境和精炼的语言而流传至今。所以,本次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体会意境,这也是本次教学的难点。

体会古诗意境的前提,必须让学生熟读甚至背诵古诗,烂熟于心以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会水到渠成,那么诗中的意境自然而然会在脑海中浮现。所以,我对本次课文教学的安排首先是这样的:

一、熟读古诗,读中体会。

首先是让学生自由朗读:你是怎么理解的就用怎样的感情来读。然后,再让学生听范读,学生从老师的'朗读和课文录音的朗读中感受古诗的朗读节奏,并把自己听到的节奏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标出来,再模仿范读的节奏反复读诗,直到熟读成诵。学生通过熟读,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理解,这时,再进行个别难懂字词的理解。

二、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古诗。

古诗中的有些字词跟现在的理解是不同的,例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让学生能真正弄懂这些词的含义,我想了很多办法。

一是结合图画:画面上一条小路弯弯曲曲一直向山林深处延伸,有一个人站立在枫林旁,抬头遥望……学生被眼前的画面所吸引,这时老师再配上一段旁白。

二是引导想象: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描述:在一个充满凉意的山林里,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了远方,在那白云漂浮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山路的两旁是火红火红的枫树林,那枫叶的颜色真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实在是太美了,于是诗人杜牧就把车子停了下来,细细地欣赏着美丽的景色……通过刚才的引导,老师在这时再让学生逐字逐词对照理解,例如我问:“你们猜,‘小路弯弯曲曲’是诗中的那个词?(石径斜)‘伸向远方’对诗中的哪一句?(远上)‘白云飘浮的地方’对诗中的哪一句?(白云生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鲜艳’对诗中的哪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孩子们很快就找出了对应的诗句。

三是让学生身临其境:我让全班同学把自己都当作“杜牧”,然后我边创设情境边问:“小杜牧,你在这秋天的山林里看到了什么?”有的说看到了美丽如花的枫叶,有的说看到了弯弯曲曲通向远方的小路,余璇绚同学竟说她看到了白云飘浮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我抓住她的这几句话追问道:“你怎么看出是‘隐隐约约’呢?”她说:“我感觉是‘隐隐约约’”我鼓励她说:“你的感觉真好,能说出原因吗?”这时,戴浩然同学高举起小手,我请他回答,他说:“我从‘白云生处’这个地方知道是隐隐约约看得到,因为那些人家都被白云遮住了,不能看的很清楚。”“你真是说得太好了,这才是会读书的孩子!”我夸赞道。这时的孩子们完全沉浸在诗的意境中,他们被那美丽的意境所感染,这时,我再锦上添花:“这么美的景,这么美的诗,我们怎么读出它的美呢?”这时他们读起诗来,感情全有了。看着他们一个个眉飞色舞,摇头晃脑,我在心里笑了。

三、提供平台,争相展示

赛赛谁说得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对诗的理解。先是同桌互说,然后再选出代表比一比,说得好的同学上台来说。这一环节是水到渠成的事,孩子们都有自己的理解,都说的比较好。

山行教学反思2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学习古诗的经验和体会,初步了解了古诗的一些特点,对古诗有了一定的情感倾向。基于这首诗是描写秋景的,课堂上,我立足于让学生通过朗读、借助插图入境悟情,体会诗的意境并达到熟读成诵。

为了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音韵之美,在教学时,我适当进行了朗读技巧的指导,如“拖腔”的准确运用,每句第四个字做较大的停顿,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这样一指导,就能显示出古诗特有的乐感和韵味。

这首古诗配有符合诗意的插图,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我让学生说说读完这首诗后,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景物。孩子们都能借助插图和文本语言展开想象: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山腰间缭绕的白云、隐隐约约的.几户人家、满山遍野火红的枫叶,学生脑海中都留有了画面感,但是在描述的时候语言不是很美,需要教师的点拨指导。

山行教学反思3

《山行》一诗是一篇描写秋天的诗,它通过描写寒山、白云、石径、枫林所构成的一幅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加深理解,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自读自悟

合作交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己结合文后的注释,体会理解诗的大意思;在学生自学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及不懂的地方。对于古诗的。意思只要求学生大体理解即可。在相互的交流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了对古诗诗意的理解。

二、结合图片指导阅读,加深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达到预设的效果,在学生初步交流理诗意后,引导学生根据图片想象画面朗读诗歌,一座高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头,在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然后有人经过这里里,看到了满山的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就这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读,很容易地让学生进入当时的意境。

三、反复朗读,体会意境。

古语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对于古诗学习很是重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接读、对读摇头晃脑读等,反复朗读古诗,从读通读懂,到学生能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诗的意境。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步:感悟美景,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第二步: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伙伴。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引导学生互相评议,教师鼓励性总结,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 ……此处隐藏8103个字…… 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

三、再读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

学生自读想象。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课件出示图画。

(图画内容: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不红,人物不见)

这幅画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读诗边思考。

(1)学生个人自读思考。

(2)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 多媒体演示: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

c、师生齐读。

②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④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⑥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描述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五、为画题诗,指导默写。

1、把画送给大家,请你在画上题上这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

2、学生默写,老师指导。

3、展示作品,点评。 教学反思 &n

bsp; 让学生在读中悟出诗的含义是我本节课的教学宗旨,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使学生的情感得以熏陶,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理解古诗。这节课在画画这一步骤上显得有点吃力,因为我们这个地区的学生的画画功底不是很好,如果我在课前为学生们准备一幅亲笔画的画,给学生一个范本也许会更好。

山行教学反思13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步:感悟美景,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

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

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第二步: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伙伴。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引导学生互相评议,教师鼓励性总结,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

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山行教学反思14

今天教学《山行》,开始时按课前预设,前两步都很顺利。第一步,出示枫叶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新课。看到美丽的枫叶,学生热情一下子就上来,纷纷说“啊,真美啊!”当我问他们:“看了这些枫叶,你有什么感受时?”学生的小手举得老高,有的说:“这枫真是太美了,我真想去旅游,亲自看一看。”有的说:“我想把这些枫做成书签,把它珍藏起来。”有的说:“我想在上面美美地睡一觉。”第二步,出示诗文,学生自己练读,要读正确,读流利,再读出节奏。

但第三步出了问题,按照预设,是出示图片,先说说图上有哪些景物,再说说诗句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让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诗句。图上有什么景物,诗句写了哪些景物学生都能说出来,但是让说诗句的意思的.时候就没几个人举手了,与第一步让学生说看了枫叶后的感受时的那份兴致、兴趣、热情相比,这一步就冷清了很多,只有一两个学生举手。

面对这种情况,我只能放弃原先的预设,耐心地给学生逐字地讲解起来。从“径”的意思到“石径”的意思,从“斜”理解到“远上”的语序,从“生”的“产生”意到诗中的“飘浮”意,最后再让学生将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说。就这两句诗的意思前前后后就花了十几分钟,导致后面还有几个教学步骤没有完成。

三年级古诗教学要达到何种程度?

山行教学反思15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1.“诗中有画”

古诗教学,要求学生读读背背,在读中消化和吸收。首先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而后,又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鼓励学生不受诗句约束,大胆想象除了诗人描绘的景物外还可能看到的景物,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大自然中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春光以及更深地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在学生说话的过程中,既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在无形中理解了诗意,内化了语言。

2.“画中藏诗”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小组合作为古诗配画。适当的给予点拨和引导,增强了学生作画的信心。学生作画的过程,正是理解和感悟诗意的一种外在表现,他们的`画再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画后的展示、说画、赏画更让他们由画之美自然地体味到诗之美。这样,学生至始至终置身于浓浓的诗情画意之中遐想着,体验着,感悟着,徜徉着……

教学古诗,教师也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所以在今后我还要多阅读,提高自身的修养,增强文化底蕴,从而丰满自己的课堂。

《山行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