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环面积教学反思

时间:2025-07-28 21:42:11
圆环面积教学反思

圆环面积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圆环面积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圆环面积教学反思1

在今后的教学中能逐步改进,日趋完善,使自己不断走向成熟。圆环面积是在圆的面积计算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圆的面积计算学生接受并不太困难,但圆环却要把握住外圆和内圆这个形成圆环的本质问题。

弗赖登塔尔强调,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应有亲身体验,获得“做出来”的数学,而不是给以“现成的”数学。因此,我在认识圆环的设计中安排了经历剪圆环的动手操作过程。剪切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剪环形的过程知道环形是怎样得到的.,从而为下面求环形的面积作铺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能自主合作,探究新知,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由于学生体验了剪环形的整个过程,所以在我提出怎样求环形的面积时,学生能很快说出“大圆的面积—小圆的面积=环形的面积”。这个过程使我感到在学习关于几何图形的知识,要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在实际操作中学到的知识比我们直接传授给他们记得要更清楚、牢固。

环形的特征:必须是同心圆,其次,两个圆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在此提出了一个概念“环宽”,让学生在环形图中认识了“环宽”。在此我有效的利用课件进行对比演示加深学生对环形特征的理解。非常的形象和直观,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虽然,在这个环节耗费了比以往更多的教学时间,但作业反馈很好。没有特别的错误问题出现。看来“做数学”确实能够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题的处理由于学生有了前面的操作感知,所以例题我采用自学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尝试计算,分析验证,比较计算方法,归纳并优化计算公式。

练习环节,是应用公式解决问题的环节。为了让学生正确应用大半径、小半径、“环宽”,练习时除了设计基础的练习与判断题还设计了4道对比练习题,使学生在练习中学会处理大半径、小半径、“环宽”的关系。

不足之处:

1、练习题没能全部完成,导致没有实现练习的层次性。

其实,我准备了不同的有关环形的练习题,由于在刚开始时为了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程度,动手操作的时间给的充足,所以到练习题时时间不充分。设计的一道求半环形面积和一道拓展题没完成。

2、知识点拓展的深度不够。

在认识圆环特征的时候提出了一个概念:“环宽”,只是让学生在圆环上指出了“环宽‘‘但没有让学生将环宽与大半径、小半径进行对比,从而得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大半径与小半径都是从圆心到圆上的线段;而环宽是小圆上到大圆上的距离,表示环形的宽度。R-环宽=rr+环宽=R)为今后做题提供很好的保障

这节课有许多欣喜的地方,也有令我遗憾的地方。但不遗憾的是我从中发现了自身的缺点,使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能逐步改进,日趋完善,使自己不断走向成熟。

圆环面积教学反思2

同学们例3这道题还有什么不同的方法来解答?

3.14×52-3.14×42

你对这种算法,有什么看法?

我认为这算法是第一种分步计算的综合式

能用综合算式是一大进步,谁还有更简单的方法?

3.14×(52-42)

多简便,只用两步,你们知道这样算的理由是什么?

这里运用了乘法分配律,这种算法是第二种方法的简便计算。

你真会学运用知识,大家同意他的.想法吗?(齐:同意)

我还有一种好办法!(学生很兴奋地)3.14×(5+4)!

请你说说你的想法

我是看出来的,52-42=5+4

我们验证一下。

是不是其他的算式也有这样的规律,请你验证下,比如:62-52是否与6+5相等;102-82是否与10+8相等

我们试了,第一题行,第二题是不行的

我们看出,两数相差1时,行的,差2就有行了

你的意思我明白,但表达上有问题,应该说当两数相差1时,两个算式相等,当两数相差2时,两处算式不相等,我们应该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

那么,请大家算一算,多少?

102-82等于36

36与10、8有什么联系?

36=(10+8)×2

2与10、8有什么联系?

10减8等于2师写公式,你能举例说明吗?我们写了几个算式能证明这处算式成立,52-32=(5+3)×(5-3)122-82=(12+8)×(12-8)

大家是不是都认为这样的算式是成立的?(齐:同意)

那么请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们所发现的规律!

[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理解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圆的面积,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经历了平方差公式推导验证的过程,这本来是初中的数学知识,可是无意在小学的数学课堂上生成了,我顺着学生的思路,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了一回发现数学,生成数学的感受。

圆环面积教学反思3

今天教学了圆环的面积。(请学生预习什么是圆环,并制作圆环)。

1、很快就突破了重点。圆环面积的计算。同学们亲自做了圆环所以对圆环的制作很有发言权。课始请同学们说了说你怎么做的圆环。有些是用圆规,有些是用唱片,他们都强调了先画一个圆再画另一个圆,2-3个同学们说出了是从外面这个大圆里面剪去一个小圆。那么这个圆环的面积怎么计算呢?思考2分钟后有同学举手大胆地说说: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这样这节课的重点圆环的面积就解决了。

2、教学时时时刻刻不让今天的重点就是计算圆环的面积。我请同学来说一说算式怎么列。学生很快变说出来了。我们又进行了对式子含义的理解。前面表示什么,后面表示什么。加深求圆环面积的思考思路就是大圆面积剪去小圆面积。

3、对求圆环面积的另一种方法,有同学自己写出来但是问他理由他说书上看来的。请同学仔细看看还有10来个同学看出这个是乘法分配率的应用,(我给予了肯定,)。

4、有效利用了课堂的自然生成。通过有些同学剪的时候他们对折再对折请同学们计算对折后的图形,半圆环面积即圆环面积的一半。这是同学们自己折叠出来的,算是课堂的自然生成把。后来却没有让同学门计算再对折后的.图形的面积。

今天值得深思的地方

1、头痛计算。通过巡视发现同学们在计算平方时却出现了252-52=202的情况,还有学生252=50。我请学生来说一说平方是怎么计算的,还有把平方减展开,然后计算。再翻开口算训练计算1-10的平方,希望能亡羊补牢。2、对半圆环的面积计算。因为同学们做了圆环,所以当我把圆环对折后问 ……此处隐藏5221个字……环形是怎样得到的,从而为下面求环形的面积作铺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能自主合作,探究新知,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由于学生体验了剪环形的整个过程,所以在我提出怎样求环形的面积时,学生能很快说出“大圆的面积—小圆的面积=环形的面积”。这个过程使我感到在学习关于几何图形的知识,要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在实际操作中学到的知识比我们直接传授给他们记得要更清楚、牢固。环形的特征:必须是同心圆,其次,两个圆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在此提出了一个概念“环宽”,让学生在环形图中认识了“环宽”。

在此我有效的利用课件进行对比演示加深学生对环形特征的理解。非常的形象和直观,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虽然,在这个环节耗费了比以往更多的教学时间,但作业反馈很好。没有特别的错误问题出现。看来“做数学”确实能够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题的处理由于学生有了前面的操作感知,所以例题我采用自学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尝试计算,分析验证,比较计算方法,归纳并优化计算公式。练习环节,是应用公式解决问题的`环节。为了让学生正确应用大半径、小半径、“环宽”,练习时除了设计基础的练习与判断题还设计了4道对比练习题,使学生在练习中学会处理大半径、小半径、“环宽”的关系。不足之处:

1、练习题没能全部完成,导致没有实现练习的层次性。其实,我准备了不同的有关环形的练习题,由于在刚开始时为了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程度,动手操作的时间给的充足,所以到练习题时时间不充分。设计的一道求半环形面积和一道拓展题没完成。

2、知识点拓展的深度不够。在认识圆环特征的时候提出了一个概念:“环宽”,只是让学生在圆环上指出了“环宽‘‘但没有让学生将环宽与大半径、小半径进行对比,从而得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大半径与小半径都是从圆心到圆上的线段;而环宽是小圆上到大圆上的距离,表示环形的宽度。R-环宽=rr+环宽=R)为今后做题提供很好的保障这节课有许多欣喜的地方,也有令我遗憾的地方。但不遗憾的是我从中发现了自身的缺点,使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能逐步改进,日趋完善,使自己不断走向成熟。

圆环面积教学反思12

1、大多数学生对圆环的认识已经有了生活的经验,但是对于它的形成过程缺少理性思考。通过本节课的训练,达到了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2、学生已经学习了圆的面积及其应用。所以很容易接受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但是部分学生由于空间想象力欠佳,对于已知内圆直径和环宽求外圆直径及已知外圆直径和环宽求内圆直径,概念模糊,学得很吃力,我想,对于这样的`实际问题,应该引导学生多画一些简单的示意图来理解,避免解题错误。

3、对于题意深奥的题目,不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做得到或者做得好,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把学生分层对待,分层测试,让后进的学生也同样有胜利感和成就感。

圆环面积教学反思13

首先,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要突出情境中数学的本质问题。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三个图形的比较,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圆环的特点,(引出圆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了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通过观察算式的特点引导出另一种方法。学生在此学习过程中,激活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情境本身是为探究服务的,所以我们必须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能提炼出数学问题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然后,创设的学习情境,要能促进学生情感的培养。要尽可能赋予其丰富的情感因素,用数学的情感去吸引学生,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都说课堂是学生思维成长的土壤,我们教师的智慧是阳光和雨露,数学课更是如此。在课堂评价时,我想了很多鼓励学生的话,学生在得到赏心悦目的语言评价中得到自信和兴趣。所以,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数学教师,我们必须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加强学习,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精心、尽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多鼓励学生,让学生去自己探索新知,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让枯燥的课堂学习变得有趣,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小学习,孜孜不倦的探究新知,感受学习的乐趣。

圆环面积教学反思14

环形面积是在圆的面积计算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圆的面积计算学生接受并不太困难,但圆环却要把握住外圆和内圆这个形成圆环形的本质问题。

教学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中,我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重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首先让学生观察阴影部分的图形有什么特征,通过大家的积极讨论和研究,很快得出了圆环的定义,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外圆和内圆,把外圆和内圆观察的非常到位。做到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设计提问:求圆面积必须知道什么?你能找到内圆和外圆的半径吗?充分让学生的思维活跃,把环行真实地显露在学生眼前,再通过小组合作的`讨论,得出圆环的面积计算公式,最后让学生自学例题,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充分发挥,学会小组合作学习,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下获得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受到切实了解学生,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充分的信任学生,既能够使课堂气氛非常的活跃,对提高教学效果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圆环面积教学反思15

圆环面积是在圆的面积计算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圆的面积计算学生接受并不太困难,但圆环却要把握住外圆和内圆这个形成圆环的本质问题。

弗赖登塔尔强调,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应有亲身体验,获得“做出来”的数学,而不是给以“现成的”数学。鉴于这种情况,我反思如下:

一、操作引路,感悟新知。

我先让学生观察课件上生活中的环形物品,谁愿说一说你还见过那些环形物品?火炉盖、餐桌转动的部分、轮胎等。同学们我们已经观察了环形,现在大家动手做环形,(温馨提示:规范操作,注意安全)同学们在紧张制作过程中,我不断巡视,发现有个别同学剪出的`小圆和大圆圆心不在同一个点上,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小组交流剪环的过程,展示自己作品,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环形是怎样形成的?它有什么特征? 环形的特征:两个圆必须是同心圆,其次,两个圆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环形的宽度等于外圆半径减去内圆半径。在此我有效的利用课件进行对比演示加深学生对环形特征的理解。

二 、合作探究,凝炼新知

反复演示从大圆中取出小圆,通过实践操作得出:环形的面积等于外圆面积减去内圆面积。例题的处理由于学生有了前面的操作感知,所以例题我采用自学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尝试计算,交流展示,分析验证,比较计算方法,归纳出计算公式, 即S=∏R—∏r或S=∏(R—r)。讨论:这两个算式运用了哪个运算定律?哪个算式计算更为简便?

三、强化练习,深化新知。

为了让学生正确应用大半径、小半径、 “环宽”,练习时除了设计基础的练习与判断题,还设计了4道对比练习题,使学生在练习中学会处理大半径、小半径、“环宽”的关系。虽然,在剪环环节耗费了较长的教学时间,但作业反馈较好。没有出现计算方法的错误。计算中错误,有待强化练习中来补救,看来“做数学”确实能够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圆环面积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