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时间:2025-09-19 00:12:07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汇编15篇]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汇编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历史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

20xx年X月X日 X天

从备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本单元主要在于学习史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本单元主要围绕这三个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曲折过程,书中对于这三个制度讲的比较详细。所以我在处理这课时首先带领学生理清线索,我先从整个单元的角度,带领学生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划分时间段,让学生有一个整体把握,从而有利于打破两课之间的教材的编排,形成整体的概念。在整个课中主要设计了两个探究问题:一、为什么说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二、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三权分立体制的比较。

学生10分钟先看书,先完成自主学习,在带领学生的看书的过程中,第一目人民政协的召开和新中国的诞生,讲政协的背景时强调了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在新中国政治建设中的作用,对于新政协得民主性、参与的广泛性应该点一下,重点讲述了新政协成果中的《共同纲领》“人民民主专政”定义以及纲领的性质,并结合所看到的题目有可能出的题眼,比如最高权力机关问题、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问题。第二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点我讲述了宪法的内容,对此教材编排不到位,只是点出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却没有材料,如吸取老教材有段宪法原文效果会更好,在这里再次跟学生提到国体、政体,让学生进一步有认识,加深理解。第三目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这里我主要先讲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必然选择,然后引入,这一制度,需要学生记忆的是职能、任务、方针,我给学生补充了统一战线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央为巩固新世纪统一战线发的文件。民族区域制度这一目:主要讲了建立的原因。

由于10班是普通班,课堂气氛不是很好,虽然一直在引领学生读课文,为防止枯燥,不时地穿插一些小故事如:开国大典的胶片被烧,毛泽东退居二线等这也为下结课讲文革留下话题。

从新课改角度来看,这节课是感觉效果不是很好,关键是课堂效率低下,看起来课堂热闹,但学生掌握不是很佳,学生讨论少,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应该结合我校学习连云港市建构式生态课堂为抓手,努力大胆进行改革,可以讲课堂分为几步,第一步,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基本事实并进行展示。第二步,史料探究,精选史料提高学生能力。第三部,精讲点拨,第四部,巩固练习。猜你感兴趣: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2

一、对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认识

任何一项工作,如果离开了“评价”,就会失去控制、失去导向、失去动力、失去信心。小组合作学习同样也离不开“评价”,如果没有“评价”,小组合作学习就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不会有实效。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出发点在于构建竞争机制,促进组内积极合作,以外在的影响激活学生合作的内驱力

二、在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方面的具体做法

1.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表现在课堂上的合作,课外的合作也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由课堂向课外的延伸,才能真正把小组凝聚为一个整体,从而把小组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1)课内评价主要是以教师评价为主

每节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参与程度、团结合作、完成任务、学习效果等指标进行评价,让学生认识到小组合作成员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只有每个成员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合作学习的目标任务。每节课教师要评选出3—4个优胜小组给予小红星奖励,每个组累积到10颗星后就可以换一面小红旗,学期结束时根据小红星和小红旗的数量进行量化考核(2)课外评价主要以学生评价为主

评价的内容包括每天晚上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每天十分钟练字的情况、每天十分钟古诗诵读的情况、教室外学生作品栏张贴情况、小组内重大违纪或好人好事情况等等。对于每天检查的结果由学习委员汇总,每项检查都要选出2—3个优秀小组,由学习委员负责加星奖励。

评价时以小组交换检查为主,学生会检查为辅,力求把学生在课外的表现纳入评价体系中来,规范学生的课外行为,督促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常规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

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如果仅仅局限于算出各小组的分数、排出各小组的名次,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使小组合作学习持续健康地发展,激励性评价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是强化小组学习积极性的长效措施。我校在做好常规性评价的同时,在小组的激励性评价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具体做法是:对于每学期评选出来的优胜小组,学校都召开大规模的表彰大会,对优秀小组长除佩戴绶带照相在学校宣传栏进行表彰外,学校还购买了书籍进行奖励;对各优秀小组学校进行张榜公布,同时也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另外,学校对评选出的优秀小组进行“有奖游学”活动,至今已组织游学活动5次,让学生在游学过程中增长了见识,学到了许多课内学不到的东西,极大地调动了小组的积极性。

三、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不断反思,不断完善。

重点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持之以恒,避免虎头蛇尾。

不要今天搞了,明天就放下了;这学期搞了,下学期就不提了。要坚持经常,要成为课堂管理常态化的必要组成部分。

2.要客观公正,避免奖罚不明。

获取观察信息一定要准确,奖罚标准也要全班一致,评价的结果要让所有学生认可。

3.要及时反馈,避免时过境迁。

学生的努力得到了及时的、积极的评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继续努力的积极性。当学生的热情已经消失再去表扬、鼓励,就显得很苍白,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评价的信息反馈必须及时。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3

历史教学属于初中教学中比较重要的教学资料,其不仅仅能够增进学生对爱国意识的掌握,并且能提高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认知度。大部分初中生正处在价值观和性格构成的时期,课堂学习态度比较差,尤其是那些历史任务和历史事件,无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很多实践证明,如果能够将历史故事引入初中历史教学中,则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到达初中历史教学目的。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历史故事的重要性

1.历史故事贴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

故事属于人类发展历程中比较常见的传承记忆方法,经过历史故事的讲解能够使人们对民族文化进行有效传承,其和历史记录具有相同效果。但与历史相比,历史故事则更多地侧重于对事件过程的讲述,并且在趣味性上和生动性上更胜于历史。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借 ……此处隐藏17624个字……动的掌握,对相关资料的编排,都显得尤为重要。一堂成功的多媒体历史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根据授课的内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编制适合学生实际和有特色的教学软件,选准最佳作用点和最佳作用时机,讲究实效,紧紧把握历史教学的一条主线——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思维去看待问题。让学生去感悟历史,提高觉悟。所以优化课件十分重要,哪些知识点必须突出,哪些历史事件通过哪些精练的资料去陈述、铺垫都要做到精益求精,不该用时就不用,该少用时不多用,使制作出来的教学软件能激发学生的无限遐想和创新思维,为学生营造一个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空间。

在教学信息化日趋普及的今天,我们在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如何去用活我们手中的机器——计算机,一定要走出新教材老教法,新工具旧路子的怪圈。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5

新人教版历史教材的知识点大幅度降低,重点更加突出,教师如果因循守旧,沿用过去旧的习惯“学”教材的话,势必会使课堂显得十分单薄。其实,新人教版历史教材是支持我们创设教学情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在接受必要的知识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的主动探求、发现和体验。让学生学会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判断、选择,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合理地“用”教材,才能真正树立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更加丰满,视野更加开阔,效果更加理想。

教学反思与探究:

1、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2、科学备课,寻找课文重难点的突破方法

3、创设情境,以情入学。

4、教学形式多样化。

① 角色表演。

如在学习“思想的活跃”这一课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表演“孔子讲学”,由扮演“孔子”的同学向学生传授“仁”和“礼”的思想,“孔子”还对两个性格相异的“学生”传授不同的处事方法,学生在表演中,了解了孔子的思想,明白了孔子为什么是“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角色表演体现主动学习,也体现合作精神。

②画画。

如画“山顶洞人的一天”,要从中体现出山顶洞人的生活、社会或已经掌握的生产技术。有的同学画出了男的出外打猎,女的在山洞里做衣服、做饭、带小孩、穿项链……既反映了古人类的生活,同时也加进了自己现代生活的影子,通过老师的点拨,大家也了解了古人类的生活实在是很原始的。

③ 讲故事。

④辩论和竞赛。

如学习“百家争鸣”这一内容,让四个小组的同学分别持“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观点进行辩论,辩论哪家的观点在当时更有用,哪家的观点在今天社会更适用。假设一个现实问题,如“针对破坏校园班集体环境的现象,用哪一家的观点处理最好?”进行辩论。再如两组学生扮演秦汉时期的文人,两组学生扮演春秋时期的文人展开历史成语故事的知识竞赛,在竞赛前,两组学生都要主动收集资料,并作归纳整理,既主动学习,又有群体合作,学习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进行。

⑤ 展示历史模型、图片与资料、小制作等。

如在学习“青铜器”这一内容时,我们在课室里展出“四羊方尊”模型,在课室的墙上展出几十幅精美的青铜器的图片,上课时由学生作讲解员,带领大家如同走进了青铜时代,欣赏青铜文化。

又如学习“甲骨文”这一内容前,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甲骨文”,同学们在家长的支持下,把煮过的牛扇骨、猪扇骨、乌龟甲洗干净,在上面刻商朝的文字符号。上课时,同学们拿着自己的小制作互相交流感想,有的说:“很难刻,刻了三个小时才完成几个字,手都起泡了,不知古人用什么来刻的?”“看见许多蚂蚁、苍蝇来吃骨片,不知这些骨片是怎样保留下来的。”有的说:“我做的甲骨文只放了几天就发臭了,不知古人是用什么来保存这些骨片的?”还有的说:“那些字很怪,我一个也不认识。”之后,我们还进行了解读甲骨文的活动,这也充分体现了学习的主动性与合作性、探究性。情景创设的形式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与实践,并且不断完善。

5、设计多层次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积极思考探究

例如:教师在讲授春秋战国的争霸问题时可将课文设计成需要探究的问题:

第一、面对现实形势,假如你是秦国的最高指挥官,你希望中原地区呈现什么景象?你会如何去统治你的国家?但是你的国民又会怎样对付你呢?

第二、假如你是中原六国的最高领导人,面对中原的形势,你将用什么办法度过难关,对付秦国?

第三、研究课文内容,分析当时的平民和富人会支持哪一方,为什么?

第四、商鞅变法的意义是什么?历史的结果是什么?

这四个问题的编排紧紧衔接,形成一个思维递进的程序,可以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化,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探究精神。善教者必善问,作为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所提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力求难易结合;但要注意,脱离教材和学生实际,或深或浅,或缺乏针对性的提问,都将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倡导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塑造学生的批判精神

如:学生学到“屈原以身殉国”时,老师讲屈原的这种爱国精神是伟大的,流传千古,万人传诵。多数学生认同,认为屈原以死抗争,是为了唤醒民众,死得其所。死得重于泰山。但有的学生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无柴烧。如果人人都像屈原那样,谁来继续斗争?”更有的学生认为屈原不算是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因为当国家灭亡时,他作为一个楚国人,应该勇敢地站出来积极组织反抗斗争才是,屈原的死是自杀,是为了逃避现实,是软弱的表现。教师应因势利导,不急于给学生一个“标准和唯一的”答案,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与想法,鼓励学生继续收集资料,用具体实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求的探究性学习思维。这样不仅化解了学生的误解,又尊重了学生的真实感受,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究表象内在的本质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和答疑解难的过程中多角度、全方位来认识和理解历史。

7、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科学的探求问题解决的方法

8、开展课堂讨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如,在讲奴隶社会问题时,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好,还是奴隶社会的私有制好?奴隶社会对历史有什么作用?”时就有学生提出“如果原始社会不进入奴隶社会,好不好”的问题,虽然不尽科学合理,教师却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讨论,甚至辩论,最终达到“释疑解惑”的作用,学生学习的兴趣陡然上升。

国家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为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扫清了道路。如何让新历史课程成为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的“体验课程”,这就需要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在教学改革中是生力军的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从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出发,运用多种方式着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能够成为认识历史的真正主人。

总之,课改后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性的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知识的课堂教学,新教材对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它能够帮助教师很好的整合知识,引导与点拨学生,驾驭开放性课堂,达到课改的要求。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汇编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