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读后感优秀

时间:2025-11-23 04:30:08
《人生》读后感优秀

《人生》读后感优秀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生》读后感优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生》读后感优秀1

当我无意翻开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时,我被开篇引用柳青的“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句饱含哲理的话深深地吸引住了,它促使我继续读下去。

《人生》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82年,曾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最后还被拍成电影,引起巨大的轰动。这部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叙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一波三折的人生的变化过程。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了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在这部小说中路遥的语言朴实无华,景物描写刻画人心,时不时的对主人公的命运进行点评。整部小说读起来,给人的感觉就是,人物很饱满,景物描写细致,让人进入很快,易引起情感的共鸣,如同亲身经历一般。虽然这部小说在结尾,没有给读者“人生”的答案,但却引领读者去思考人生的答案。这部小说为我们揭示了人生的不可预知性,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总是曲曲折折充满着各种冒险和挑战,唯有始终积极向上方能免受命运摧残。小说中高加林的形象激励着千千万万迷茫的青年,当年马云踩三轮车的时候看了《人生》,意识到只要自己不放弃就总会有机会,于是奋而创业,成就了亿万富翁。

小说中,路遥为我们刻画的这个心高气傲,性格倔强的年轻人高加林,他是那个时代优秀青年的代表,渴望凭借个人能力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身份。可是,他的民办教师资格被人顶替,经过苦苦煎熬和等待好不容易被调动到县城当上了干部。此时的他感到农村的恋人刘巧珍已经配不上自己,于是转投县城播音员黄亚萍的怀抱,最后却因为感情上的纠葛被人告发了走后门的秘密,最终被退回了农村,而此时一心爱他的刘巧珍早已嫁给了老实本分的马拴,再也没有人来安抚他受伤的心灵……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评价主人公高加林呢?正如小说中描述的,人生的变幻真是难以预料,谁又能知道自己的明天会发生什么呢?可以说,初恋是美丽的,初恋也是激情彭湃的。小说中这样写到,农村姑娘刘巧珍美丽、善良,她没有文化,但是却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的爱质朴纯真,她以她的那种充满激情而又实际的做法表达了她炽烈的.爱。就在高加林离开讲台,失意无奈之时。她的爱给了高加林精神上的慰籍,但仅此而已。因为,这爱实在是太单纯、太无助了。虽然,那时的刘巧珍是幸福的,她被自己倾慕以久的“先生”所爱着;那时的高加林也是幸福的,他被大马河川里最俊的姑娘所爱着。但实际上,这爱的天平能平衡吗?不能。

当高加林重新离开土地,走进城市,重新遇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时,这天平瞬间就倾斜了。与巧珍相比,黄亚萍无疑是位现代女性,她开朗活泼,却又任性专横,她对高加林的爱表现出一种强大的征服欲。高加林的确与她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有着相同的知识背景,有着许多感兴趣的话题。当他们俩口若悬河,侃侃而谈之时,高加林便进入了一种艰难的抉择之中。当高加林隐隐地有了这种想法时,他的念头便很快又被另一种感情强迫着压下去。他想起了巧珍那亲切可爱的脸庞,想起了巧珍那种无私而温柔的爱。可是,当巧珍带着狗皮褥子来看他时,他的那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一下子就表现出来了。在经过反复考虑后,他终于接受了黄亚萍的爱,无情地拒绝了深爱他的巧珍姑娘。更令人感伤的是,当高加林委婉地对巧珍表达了他的这种选择后,巧珍没有任何言语只是含泪默默接受,她没有过多地去责怪高加林,反而是更担心加林以后的生活,劝他在外地要处处小心,不要操心自己,但是泪水却在脸上刷刷地流淌着。也许,在巧珍眼里,爱他,所以离开他,爱他就要给他幸福。这一点着实令无数读者为之动容。

然而,仅仅单纯的去指责高加林喜新厌旧,结果遭到了命运的惩罚是片面的。姑且不去评判孰是孰非,客观来讲,我们是否可以想像不识字的刘巧珍和高中毕业生高加林之间有多么严重的代沟吗?巧珍只会和他唠叨庄里的水井修好了,老母猪又下了几个崽子,完全无法进入高加林的内心深处,即便当初他们在一起,那也是他在遭受他人打击时极度需要人安慰的结果。书中是这样评价可怜的巧珍“再说些什么呢?她自己也不知道了。她除过这些事,还再能说些什么,她绝说不出十四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复合能源。”可以说不识字的刘巧珍和高中毕业生高加林之间的爱情悲剧从一开始就是注定的,即使没有城市姑娘黄亚萍的出现,这种结局也不会变。

爱情并不只是简单的相濡以沫,还需要精神上的共鸣,两个人必须要般配。其实高加林很早就发现了两人之间的遥远距离,只不过在他痛苦和困顿的时候,他舍不得放弃刘巧珍这个美丽而温顺的女子,一旦他来到了广阔的天地,发现自己还能够飞得更高,便能够痛下决心,将刘巧珍抛弃。有句话这样说“谁比谁清醒,所以,谁比谁残酷。”用在他们的身上,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人生》读后感优秀2

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便读完了路遥先生的《人生》一书。当翻到最后一页,读到高加林又重返农村的时候,那一刻,感触很深,我想我是能够体会得到高加林当时的心情的。特别是那段描写高加林当时的矛盾心理的语言。路遥先生写到:“是的,现实是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谁如果要离开自己的现实,就等于要离开地球。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现实中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是对于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认识。”

看完全篇之后,难免会有人去纠结其因果是非。而这一切的悲剧性结局,不是高加林的错又会是谁的错呢?但是感情这种事情本身就不是一个人的事情,由其是爱情这种事,如果全部归结于一个人的身上,那未免太过于残忍了。

首先,我们会想,高巧珍和黄亚萍这两人都是爱着高加林的。而高加林的矛盾心理也是因为这两个人而反反复复无法抉择。然而,爱情注定是无法脚踏两只船的,他必须要做出选择。

再来看一下这一段描写黄亚萍的文字,路遥先生是这样描写的:“生活啊,生活!有时候它把梦想变成了现实,有时候又把现实变成了梦想。”黄亚萍得到了苦苦追寻的高加林,短暂的甜蜜之后,顷刻间又要失去,黄亚萍无法接受。假如换成我们呢,我们又该如何选择?可以肯定,黄亚萍心里是爱着高加林的,一直都是。只是,她并不像巧珍那样彻底,那样干脆。而作为巧珍,也许她是整个故事中最为悲剧的一个人了。巧珍的爱情,从来都是放在高加林身上,她痴心绝对的去爱她的加林哥,毫无犹豫,不顾一切,甚至跟父亲决裂。但是作为这样的一个女人,如果男人不靠谱,那么对她造成的伤害绝对是致命的。对于巧珍,我既同情也惋惜。同情她爱了一个不该爱的人,惋惜她嫁了一个不该凑合的人。爱情这种东西,本身就不是可以 ……此处隐藏3382个字……的技能,更是人生的享受。要说王蒙先生的“人生哲学”有什么深奥,我想恰在于此。

正如本书前言中所说的“只有走过人生广阔领土的人,才有资格谈人生的真谛;只有满怀坦诚的成功者,才会给我们以真正的人生教益;只有亲历过人生苦难的人,才能跳出苦难看人生;只有用理性知道自己人生而又不惮躬耕实践的人,才能讲出人生的理性。”这段话我也是作为警句勉励自己。王蒙作为一个领域中屈指可数的领导性人物,没有夸夸其谈对人生的大彻大悟,也没有以经历坎坷人生标榜自己的伟大,而是以非常谦卑的态度,以:我是学生来自居,强调学习是生命的主线。这让我非常羞愧,虽然近几年来我也为了工作看过很多类的书籍,却没有真正做到以读书为乐,不知其所以为乐,也谈不上学以致用。现在读了此书方有豁然开朗之感,进一步提升了对读书的认识。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的学习,并不是读书才是学习,一切经验体验都是学习。学习是一种不知不觉的生活方式。生活中,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做你的老师。也许是一个政府官员,一个小商贩,一个农民,甚至一个罪犯,你或者认为他们是庸俗低下的,但是,很可能他们身上会有某种闪光的`东西,是你所不具备的。从他们身上我得到了知识,我找到了学习的乐趣。

“我是学生”并不是作者的一句空话、大话,这是他平时实际生活的行为准则,又是对自己一生的客观评价。书中,作者运用自己的生活经历,佛学禅理,寓言故事等一些寓含哲理的寓言小品来阐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可以说,知识改变了他的命运。在顺境时,不断的学习让王蒙保持清醒的头脑,即使有所建树,也不自命精英,自我膨胀。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一生都以谦卑的态度,在读书中,生活中,把每个人当作老师,每个地方当作课堂,每个时间当作学期。在逆境中,不断的学习给予他力量,自尊,快乐,生的希望。王蒙在上世纪那场浩劫中,也从未停止过对新知识的追求,充分利用发配边疆16年时间读了个“博士后”。“你可以不准我写作,不准我吃肉……然而你无法禁止我学习。”越是逆境,越要沉下去,越要戒浮躁,越要踏踏实实。在逆境中学习,更要顶得住压力,抗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对自己、对生活充满信心,持之以恒,必将水滴石穿。

王蒙是誉满天下的著名作家、诗人,却以平等的心态在与读者倾心交流,在娓娓而谈中讲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悟的真实。他绝不放弃人生的哲学睿智与理想境界,但亦绝不高谈阔论,无论小事、大道,都说的是人生至理。这种细腻,周到的人生哲学就像大海卷起层层叠叠的浪花来拥抱着我们的思想灵魂。现在社会生活的琐碎,工作的紧张,常使人感觉压力巨大,精神紧绷。然而精神极度紧绷之后常感觉空虚无聊。而读了这本书,正如一场及时雨惊醒我尘封已久的求知欲。感佩王蒙学习识见之余,我将重新调适自己的“精气神”,多一些“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紧迫感,惜时敏学,在无为与有为之间成就自强不息的人生路。读这本书,在你我的人生之旅中,在不断创新的前进道路上,有一个信念的支撑,找一个倾诉的知己,写就一个异彩纷呈的人生。

《人生》读后感优秀5

故事不是很难懂的故事,道理也是很明白的道理,但是却很有分量。做到的人大多都是出众的人,即使没有获得物质的极高享受,最起码也是得到了灵魂的安稳。

民办教师被大队书记儿子三星夺取以后的高加林,在家里浑浑噩噩呆了几天,暂时回归了农民本身,和土地打交道。此时一直钟情他的刘立本的没有读过书的二女儿刘巧珍,勇敢地向他表达了她的心,从此二人私下里开始联系。黑暗转为光明。高加林有了对生活新的信心。高玉德的弟弟高玉智转业回来,任职县劳动局局长,为人正直。时任劳动局副局长的马占胜自以为的讨好局长,安排了高加林的工作,通讯干事。光明再转光明。进入县城的高加林,才华横溢的他将才华发挥了出来,本就是农民的儿子,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他身上体现了出来。慢慢的,他与在县广播站的黄亚萍联系密切起来。两人甚至商讨好了为了的出路,一起去南京,去更远的远方,去实现各自的宏图伟业,高加林心动,与巧珍分手,和黄亚萍在一起了。黄亚萍为了高加林,为了自己所谓的追求爱情,抛弃了在一起两三年的张克南,张克南的妈妈为了报复高加林,将高加林“走后门”的事情向纪委举报,高加林被撤职,马占胜也被撤职等待重新分配工作,高加林再次回到农村。此刻的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失去了一份最真挚的情感,但村里的人并没有对他横眉冷对,而是用土地般厚重的情感去安慰他,使他宽心。

这大概是我看过的最明白晓畅的故事了,平凡的故事情节,平凡处的一两点,人的命运就这么来回翻转,谁知道会翻转成什么样子。于是,我慢慢的回想,想起了一些关于生存的话语。

生存的环境。我其实一直在想“人不能忘本”中的“本”到底是个什么,是抽象还是具象。有的时候它会变成很具体的事情,但绝大多数它是抽象的。在《人生》中,“本”是根基、大地、我们赖以生存的这块田地。路遥的书中,大概很重视土地的作用,土地是生长一切的载体,没有它万物谈不上形体,土地不仅要我们成长,还要我们成为土地般的人,广袤无垠、厚重而又有生机。“本”还是良心。人活着的良心,不做伤天害理的事是其一,遵守道德是其二。自己得有真感情,也得对得起别人的感情。高加林对待感情太随意了,没有站在属于自己的位置考虑感情。但关于他对自己未来的考量,在我看来,是对的。人不能忘本,但是人依然要向前看。农民的儿子对得起一切,也依然有高飞的可能。

生存的心态。是善良、是坚韧不拔。巧珍的善良、玉德的宽容、德顺的疼爱以及乡亲们的关心,这些所有都是难得的。高加林第一次回到农村的时候,他的父母对他的无限怜爱,他抛弃巧珍之后,他父亲和德顺去找他,给他讲的那段大道理,我也是记在了心里。人要有根,人的根应该在各自的土里,根上没土。那是长不大的。

生存的希望。高加林的两度跌下来,希望的两次变为绝望。但是这些并没有使高加林绝望,第一次他变态式的像是在发泄一般的投入了农民的行列中,第二次他虽然一样投入到了农民的行列中,但是他丢失了巧珍,可爱的巧珍已经是别人的妻子了。但高加林是绝对不会放弃的,不会自暴自弃的',他会重新站起来,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不会被生活的苦难打败的。时代在变化,政策也在变化,他一定会重新把握时代,成为时代中的佼佼者。只是谈起巧珍,始终是个遗憾。

《人生》里的人,没有一个让我很讨厌,即使是为了让自己儿子教书而下了高加林的民办教师的大队书记高明楼。高明楼可以说是思想觉悟很高的一个人了,他能对自己做的事情有一些良心上的不安,能有政策变化而带来的时不待我的思想,能够直接的明白自己身上的缺陷,这是很难得的。当代的一些人,是对自己的错误都视而不见的,他们的良心似乎永远都过得去。我还喜欢德顺爷的豁达,虽然一辈子没有娶妻,但是他所蕴含的道理并不是一般人能够拥有的。别看他整天潇洒恣意,他有的是普通人所缺乏的东西。其实有的时候“知识分子”反倒不如一辈子扎根土地的农民。他们了解时令,劳动带给他们的,他们一样也没少,他们的根扎的很实。

其实对于高加林所经历的一切,我是抱着同情的态度的。至始至终他只做错一件事,那便是对待感情牵扯其他的杂质太多了,不纯粹了。感情就是感情,容不得掺杂一些其他的东西。其余的,上进、向大城市发展,我都能理解。

《《人生》读后感优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