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

时间:2025-10-03 23:51:12
三国演义读后感(共15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共15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国演义读后感1

这个暑假读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被里面的人物深深地感染到了。曹操,虽是枭雄却有宏伟的目标;刘备,虽是贩商却有安汉兴刘的志向;孙权,虽是官二代却仍发展孙吴集团;司马一家,虽为家臣却有成就霸业的心愿,并为其发奋努力。

今天我就要对刘备这个人做一番粗略的.评价。

刘备出生于旁落的皇族,是个皇族至亲,以卖草鞋为生。在黄巾起义的时候结识关羽、张飞这两位虎将,并且桃园三结义,成为了兄弟。这三人一路起起伏伏:在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时候,关羽温酒斩华雄,却没有受到袁绍赏识;在长板桥退军之际,张飞大喝三声,吓退80万曹军……对于他们二人的故事那肯定是家喻户晓了,而刘备虽不是以武力自居,而是用仁义。他三顾茅庐,请出了卧龙诸葛亮;不顾家事,飞骑去请凤雏庞统;在蜀川之地,不到万不得已不夺蜀川。这些都是仁义之师的象征。

然而他却犯了最低级的错误:没有主观见解。在隆中对中,当诸葛亮提出攻占蜀川后,兵分三路去取魏国首都(这样刘备的大将虎将都分开,兵力也分开,容易让东吴乘虚而入),这个方案明显是存在很大的漏洞的,刘备却没有发现,或者说发现了也没有指出来,是导致了当时最强战力蜀国直接衰弱的主要原因。在大将兼兄弟关羽和张飞死后,刘备更是鲁莽而是去了谋略,竟然举整国之力去硬攻东吴,最后因为水土不服和天气等原因使陆逊火烧连营,进而气死了刘备。强盛的蜀国就此衰落,刘备毕生心血付之东流。如果当时他不是只想着报仇,而是与东吴进一步结盟,东吴肯定会因为招惹刘备得到原谅同意结盟,进而直捣黄龙,一统天下完成安汉兴刘的心愿。

综上所述,我认为刘备虽是仁义之君,却在处理某些事情上失去理智,就如复仇,是一个充满仁义道德却缺少理性思考的一位有得有失的君王。

俞敏洪说过:一本《三国》治新东方。可以看出,《三国演义》这本书的作用很大,多读只会有百利而无一害。

历史上对刘备的见解很多很多,这只是我的判断与见解。

三国演义读后感2

今天,我读完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感觉这本书很富有谋略。

《三国演义》这本书的来源是这样的:东汉末年,皇帝昏庸无道,搜刮民财。老百姓忍无可忍,于是爆发了黄巾起义,黄巾起义的领导者是:张角、张宝和张良,他们用“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作为自己的口号。当时的皇帝汉灵帝立即命令各诸侯镇压黄巾军,由于诸多诸侯都想扩大自己的地盘,便争先恐后地攻打黄巾军。当时,有一位义士,叫刘玄德,是汉朝后裔中山靖王之后,世称刘皇叔,在涿县,他与关羽、张飞结拜为异姓兄弟,史称“桃园三结义”,接着,他们又招兵买马,与从诸侯杀退黄巾军,得平原县令一职,后因张飞鞭打督邮弃官而逃。

当曹操号召诸侯讨伐董卓之时,刘备、关羽、张飞又跟随公孙瓒讨伐董卓,立下一个个汗马功劳。比如,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后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立功可不小,火烧博望坡,又一把火烧掉了新野,以很少的兵力阻挠了曹操大军的.进攻速度,为老百姓的安全撤退赢得了一定的时间。看到这里,我心想:诸葛亮富有谋略,真可谓是三国时期卓越的军事家!

后来,赵子龙单骑救主,孤身一人在曹军中七进七出,不但把小主人救出,而且杀死曹将五十余员,赵子龙真乃当世之虎将也。之后,诸葛亮又联合周瑜,用连环计、苦肉计大败曹军八十万大军,史称“赤壁之战”。接着,曹操又受到赵云、张飞、关羽的埋伏,曹操最后只带领二三十骑兵逃回了南郡。

赤壁大战过后,刘备趁曹操没喘过气来,先后夺得了荆州、益州。孙权占有江东,曹操雄据北方,三国局势逐渐形成。后因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把关羽杀死,刘备盛怒之下,发兵七十万攻打东吴,由于战线过长,被陆逊一把火烧得大败而回。期间,张飞、刘备相继去世……

最终,司马炎统一了全国,三国鼎立的局面结束。正如古人所说的一句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被三国时期涌现的英雄人物所折服,凡成就大事者,要顾大局,有谋略,性格要沉稳,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三国演义读后感3

当我读到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其中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章节,真是让我感受深刻。

这个章节写了刘备投靠了曹操,可是刘备每天就是种种莱、浇浇花,其它事啥也不干。曹操不放心刘备,于是请刘备去府上做客,两人开始煮酒,曹操一直在试探着刘备,而都被刘备四两拨千斤给化解过去,后来曹操一句话试探正中刘备所想,刘备吓得筷子和勺子都掉了,心里不知如何回答,正好这时天上打了一个劈雷,刘备以怕雷声躲过了曹操的试探,后来刘备逃走了,开创了一番事业。

看完这一段,我对刘备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佩服刘备的卧薪尝胆的隐忍以及面对奸雄的镇定自若。后来随着谈话的深入,曹操在对刘备进行心理分析试探之时,被曹操看破心事,刘备有些不知如何是好时,天助刘备,这时外面雷声大作,刘备借此掩饰说自己怕雷,安慰也抚平了曹操那颗多疑的小心脏。我觉得刘备真是会示弱,示弱让强大的对手失去了戒备之心。

小说来源于生活和现实,读小说也会让人拓宽眼界,学习更上一层楼。在一次考试中,我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一个较高的排名,不禁沾沾自喜,使得我上课也不注意听讲,写作业也写得不怎么认真,认为自己什么都会了一样,没有以前那样脚踏实地学习,每次妈妈不放心问我学习的'时候,我总是回答都会了,省着她再唠叨我了,过了几个月又考试了,自傲的我成绩下来了,结果那次考试成绩很不理想。

我想起了刘备投奔曹操,寄人篱下用自制力让自己隐忍生存。我于是开始改变自己,在自己成绩好的时候,不骄傲自大,不自以为是,在自己成绩不理想的时候,也不垂头丧气,消极气馁,经过我多个月的努力,我终于在第三次考试上找回了自我。

《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这段告诉我们,成大事就是我们首先要确立的一个目标,才会有努力的方向,在努力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克制自己,少走弯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记得一句名言说得:也许当自制力从你的心中崛起时,就将远离往日的欢乐;但请你相信,自制力是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这样我们才会离我们的目标与理想近一点!

三国演义读后感4

今年寒假,我读完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受到了很大启迪。

《三国演义》是一部经典的历史小说,也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展现的是东汉末年,时局动乱,民不聊生的状况下,三个国家魏、蜀、吴,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代表着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合作和斗争,以三分天下的状态对峙。小说中涌现出许多勇敢、足智多谋的英雄人物,有礼贤下士的刘备、足智多谋的诸葛亮、 ……此处隐藏6109个字……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知人善用,忠君爱国,是一位十足的智者。书中他似乎无所不能,令人钦佩。

空城计骗过多疑的司马懿,设计骗取曹操败走华容道,草船借箭、火烧连营、七擒七纵孟获大块,一计连一计,一环套一环,让人不得不连连称赞,拍手叫绝!可当我看到诸葛亮病死的那一段时,眼泪又不自觉地就流下来,为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作为所,为他的忠君忠主所敬佩,他这样的一个人才并没有功高夺主,自立为王,而是选择尽忠于新主,哪怕这个新主庸庸无碌。这让我想起诸葛亮呕心沥血所写的《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于危难之间,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多么得可可泣,多么得感人肺腑!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刘备的仁、关羽的忠、张飞的义和诸葛亮的智。那些层出不穷的智慧谋略、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英雄主义的人格,都展现了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精深的文化。亲爱的同学们,听了我的介绍,你愿意和我一起来读读这本书吗?我相信你也一定会喜欢上它的!

三国演义读后感13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我的书房里传来了一阵读书声。没错,就是我在读《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写的,它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讲述了汉末时期,天下大乱,汉朝皇帝失去职权,汉朝被瓜分成三国:魏、蜀、吴。三国为了称帝天下,而群雄争霸的故事。中间包括了古人无限的智慧。读了这本书,你可能会为刘关张三人的浓浓兄弟情感到感动;可能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感到感动;可能为赵子龙为了报答刘备,不惜单骑救主感到感动......在这本书中,最感动我的就是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下面,就让我为大家讲述这个动人的故事吧!

东汉末年,张角率领“黄巾军”进攻汉朝国都洛阳。朝廷发布了榜文,召集天下义兵,共同抵抗“黄巾军”。正是这条榜文,引出了一个英雄。他就是汉室宗亲——刘备。刘备看到榜文,不禁仰天长叹。忽然后面一个人大喝道:“大丈夫不为国家出力,为何长叹?”刘备回头一看,那人正是张飞。刘备请张飞共举大事,张飞答应了。刘备大喜,和张飞一起到店中饮酒。正在喝酒时,一个红脸汉子从店门前经过,喊道:“快盛酒来,我要赶去投军!”这人正是关羽。刘备看他谈吐不凡,便上去打招呼。于是三人一起回到张飞的庄上,共议大事。三人在张飞的桃园准备了祭礼,结为兄弟。后来,他们果真情同手足,一起为刘备打下了江山。这便是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

读了这个故事,我被刘关张三人的情谊深深的感动了。不正是因为他们的情谊,刘备才得以在乱世中称霸吗?要不是张飞和关羽和刘备情同手足,刘备连在这乱世中活着都难,更何谈建立蜀国呢?所以说,友情是很重要的。但是,我认为真诚才是最重要的。要不是刘备的真诚,张飞和关羽会愿意结拜吗?要不是刘备的真诚,诸葛亮会愿意出山吗?要不是刘备的真诚,赵云会愿意归顺吗?刘备不正是因为真诚,才能聚集人才吗?如果刘备不是真诚的邀请别人,别人还会愿意帮他吗?

我认为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真诚待人,不欺骗,不说谎。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朋友,获得最终的成功!

三国演义读后感14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读完一本厚厚的《三国演义》,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它是一个历史人物的舞台,把重多人物刻画地淋漓尽致,使我不得掩卷长思……

先来谈谈曹操,大多数人认为他很奸诈,也有人总结了一句话:“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体现了他做事周到的特点。“宁我负天下人,莫使天下人负我”是曹操的人生哲学。但曹操也有优秀的一面,他求贤若渴,看重人才,无贵贱之分,打破了当时书香门第、贵族子弟才能做官的规矩。

与曹操相同的人物是刘备,在此刻的社会上,人们都打趣的说刘备是“哭来的江山”,刘备胆小,当年他与曹操煮酒论英雄时,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这天下英雄,惟操与使君耳。”可把刘备吓出了一身冷汗。刘备讲仁义,爱戴百姓,他也很注重人才,使得关羽、张飞、赵云都在他帐下听令。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今……”这就是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再现了赤壁之战的战火纷飞,也为三国鼎立定下了基础,立下了汗马功劳,而曹操也差点在赤壁之战中丢了性命。

一个国君要想建立一个好的帝国需要一个辅佐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好大臣,这就是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事实也证明,诸葛亮不是一个草包,他一展英才,空城记、草船借箭充分验证了这一点。而“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看出了诸葛亮的忠心耿耿。

光有“识”可不行,还需要有“胆”,就像赵云,几乎百战百胜,无战不胜,他也称“赵子龙”,他其时也为曹操效过力,但之后归了刘。虽说一代天骄是成吉思汗,但子龙也能够做了。

我们世纪少年就应具有诸葛亮的“识”,赵子龙的“胆”,这就是胆识。《三国演义》有三绝:义绝、奸绝、智绝。恰恰,关羽见证了义绝,曹操见证了奸绝,诸葛亮见证了智绝。读了这本,《三国演义》,我获益匪浅。

三国演义读后感15

《三国演义》第61回:东吴孙权与大将吕蒙对话说过一句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用以肯定吕蒙的谋略。这句出自春秋·孔丘《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意思是:人凡是没有长远的考虑,就必然会出现忧虑的事情。表明凡事应从长远打算,不能只顾眼前,若目光短浅,则忧患必至。

书中是吕蒙为应对曹操进犯向孙权献策建议吴军在江边筑城,吴军善于水战且吴地多水大家都感觉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上船没必要这样费劲筑城。吕蒙认为真正打仗时候,相互纠缠,到时不敌想下船估计就来不及了,孙权就是用的这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给了吕蒙以肯定采纳了吕蒙的建议。后来的实际证明这一建议确实是远虑,而解了吴军的近忧。

实际的工作中虽然不会像战事这样可能决定国家军队命运,但凡事不做筹谋,事先做好预案安排,急来临时抱佛脚,往往事倍功半,搞得自己一团糟。

最典型的示例就像我们物管处有应急预案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试想没有应急预案,没有事先准备好的沙袋、防滑牌等物资准备,没有相应的处理流程报告流程,我们的区域里如果出现爆管事件,就会是领导不知道当然无法及时组织协调,即使来了很多人都不知道开展哪些预定业务以及如何开展,开展应对的时候又发现没有相关的耗材,那现场的乱劲应该很难想像,事故损失可能会被无限扩大。

每日开展工作也是一样的,工作备忘录提醒我每天该要完成什么任务,但不是等到了今天才想今天的事,这样做只能手忙脚乱,还忙不好,我都是把近几天,近一周的工作梳理出来,然后要么预作安排,要么先完成大部分,能够提前完成的就提前完成,然后每个完成任务划沟。没完成的'分析原因不断创造条件甚至寻求帮助来完成。所以我工作起来还是比较有条理的。

这是我在读书中,读《三国演义》中,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中得到的启示。

实际上阅读更多的意义在于不断获取知识资讯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品行性情,书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也是怡情修身的镜子,愿朋友们多读书,读好书。

《三国演义读后感(共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