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集合九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教案 篇1●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位似图形的定义与性质.
2.复习橡皮筋放大图形的方法.
3.解释用橡皮筋放大图形的原理.
(二)能力训练要求
1.了解图形的位似.
2.能用橡皮筋放出相 同形状的图形,体会其中的道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有趣的图形变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感受图形变换的奥妙,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
● 教学重点
1.位似图形的定义.
2.用橡皮筋放大图形 的原理.
●教学难点
体会用橡皮筋放大图形的原理,培养转换思想.
●教学方法
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在仔细观察的 基础上,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体会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数学道理,使学生操作与 思考相结合.
●教具准备
若干个橡皮筋.
投影片两张:
第一张:
第二张:●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师](放投影片4.9.1 A)请同学们观察一组图片,思考下列问题:
1.它们是相似图形吗?
2.图形 位置间有什么关系?你能寻找出一些规律吗?
[生]它们的形状相同,大小不一,是相似图形.
图形上各组对应点所在直线都经过镜头中心P点,A、B是一对对应点,连结后并延长过点P.这组图与相似图形比较,多了一些特征.
[师]这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Ⅱ.讲授新课
大家刚才观察到的一组特殊的相似图形,我们叫它位似图形,那么什么叫位似图形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35页定义,仔细理解位似图形的要求.
定义讲解:
1.两图形相似
2.每组对应点所在直线都经过同一点.
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两个图形才叫做位似图形.两条件缺一不可.此时,把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这时的相似比叫做位似比.
巩固定义做一做.
[师](放投影片4.9.1 B)
下面有三组图形,请同学们观察,并实际操作一下,看它们是否是位似图形.老师请一位同学板演.
图4-52
板演结果:
图4-53
[生]通过测量发现,三组图形的对应边各成比例,所以它们分别是相似图形.但连结后发现:(1)、(3 )图形的每组对应点所在直线交于一点.如图O、P,(2)却没有这个特征,这说明(1)中的两个图形与(3)中的两个图形都是位似图形,但(2)中的两个图形只是相似图形而不是位似图形.( 1)、(3)的位似中心分别是O、P.
[师]这位同学很具有科学态度,他能准确应用定义解决问题.请大家在图(1)中任取一对对应点,度量这两个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它们的比与位似比有关系吗?
[生]它们的比等于位似比.
[师]很好,在(3)中再试一试.
[生]在(3)中发现也有这个特征.
[另一生 ]老师,这可以用我们学过的相似三角形定理来证明.
[师]这就更圆满了,于是我们 可以得出位似图形有如下性质:
位似图形上任意 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
请同学们回忆我们本章第3节学过的用橡皮筋放大图形的方法,叙述作法,并思考放大前后两个图形的关系为什么是位似.
我们尝试用橡皮筋放大图形的方法将一个正方形放大,使得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位似比是3.
将两个长短比例为1∶2的橡皮筋系在一起,在选定正方形外取一足点P,将系在一起的短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P点,把一支铅笔固定在长橡皮筋的另一端, 拉动铅笔,使两个橡皮筋的结点沿正方形ABCD的边缘运动,当结点在正方形ABCD上运动一周时,铅笔就画出了一个新的正方形ABCD,它们形状相同,相似比为3.如图4-54所示.
图4-54
通过连结图中各对应点连线,发现它们交于一点P,所以用橡皮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是位似图形.
Ⅲ.随堂练习
按如下方法可以将△ABC的三边缩小为原来的 :
如图4-55任取一点O,连接AO、BO、CO,并取它们的中点 D、E、F.△DEF的三边就是△ABC相应三边的. (实际上,△ABC与△DEF是位似图形)
图4- 55
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用上面方法亲自试一试.
2.如果在射线AO、BO、CO上分别取点D、E、F,使DO=2OA,EO=2OB,FO=2OC,那么结果又会 怎样?
(答案如图4-56所示)
图4-56
Ⅳ.课时小结
1.通过观察与操作,理解位似图形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了解位似图形的性质.
2.能用位似图形定义解释前面学过的橡皮筋放大原理.做到温故知新,学以致用.
Ⅴ.课后作业
课本习题4.12
预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后半节.
答案 1:∵△OCD与△OAB是位似图形.
△OCD∽△OAB 且两三角形各对应点连线交于一点O,于是得OCD=OAB.
∵OCD与OAB是同位角.
AB∥CD.
答案2:放大前后的图形是位似图形.用位似图形的定义去验证说明.
Ⅵ. 活动与探究
老师提供一张同学们比较喜欢的漫画人头像.请同学们将这张图放大一张,再缩小一张,对比 一下自己的杰作,看像不像.
意图: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锻炼各器官的协调性 和对科学认真负责的态度.
完成后可做一次展评,让学生欣赏自己的杰作,陶冶审美情操,尽情享受劳动所得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板书设计
4.9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
一、位似图形定义
1.两图形相似.
2.每组对应点所在直线都经过同一点.
二、用橡皮筋放大正方形
三、随堂练习(学生板演)
小学数学教案 篇2一、童话激趣,引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小数的知识。小数中最重要的一个符号是什么?(板书:小数点)今天,我把这位客人请进了课堂,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此处隐藏8829个字……右的.顺序计算。
6.深化概念,运用计算
(1)讲解脱式计算53-24+38的书写格式,教师示范板书,边讲解边说明计算方法,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
(2)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是怎么算的啊?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1.探究例1的另一种解法。现在我们知道“这天阅览室共来了91人”和“中午走了24人”,还可以怎样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再汇报交流,列综合算式:53+38-24,体会加减法混合运算,交换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2.改错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
3.书中练习题:先学生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全班交流,强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课后继续提出能用今天的算法解决的问题。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9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数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初步体会数的广泛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交流等探求活动,初步形成数感,锻炼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初步形成合作参与意识,尊重与欣赏他人的意识。形成对学习的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养成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动物乐园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它们想比比看哪种动物来的只数多呢!你们想不想去参加它们的活动呀?
(二)引导操作,探究新知
1.出示动物乐园图。
师:小朋友们快看,动物乐园热闹极了。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动物,它们各有几只,好吗?请小朋友们自己在心里数一数,一会儿我们来汇报一下。
2.汇报交流。
师:你看到了哪些动物?各有几只?(学生:4只小鹿,5只小白兔,4只小熊,3只猴子,2只小鸟。)
3.动手操作。
(1)师:谁愿意用动物头像来表示你观察到的图上的各种动物呢?
(2)师:请其他同学也在下面摆一摆,你看到了几只什么动物?请用学具表示出来。
(3)学生摆完,引导学生观察评价,摆出来的和看到的一样吗?
4.设疑激趣。
师:来了这么多的动物,你们想了解一下吗?到底哪一种动物比较多,我们把它们比一比好吗?(板书课题)
(1)小组讨论:可以把谁和谁作比较?
(2)汇报:我准备把……和……进行比较。
5.探究方法。
(1)认识同样多和“=”(熊和鹿比)。
A.师:咱们先把熊和鹿作比较,那么这两种动物,谁多,谁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B.动手操作。
比较两种动物谁多谁少,可以用摆的方法来比较,那么要怎么摆呢?让大家一眼看出谁多,谁少,或者同样多。请大家先想一想,再动手摆一摆。
C.展示、交流。
谁愿意到前面来摆一摆?其他同学摆的方法和他一样吗?有没有不同的摆法?(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摆出了不同的图形。)
D.大家评议:黑板上的每一种摆法,是怎样进行比较的呢?
(学生观察到用排队的方法,小熊排一队,小鹿排一队,一个与一个对齐,这样就可以很快比较出来。)
E.认识“=”。
①揭示同样多:熊有4只,鹿也有4只,熊和鹿的只数一样,我们就说它们的只数……(“同样多”“一样多”)。
②认识“=”:熊有4只用数表示写几?鹿也有4只,用几表示?4和4同样多或者说相等,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相等关系呢?谁知道?
谁会写“=”?
板书:4=4;读作:4等于4。
③指导书写“=”。
(2)认识“>”“
A.师:接下来你们想把哪两种动物进行比较?这两种动物怎么比较,比的结果是什么?可以先摆一摆,再说一说。
B.独立思考。
C.小组交流。
D.全班交流。
①怎么比?
②比的结果?[引导学生表述:谁比谁多(少)。]
(3)认识“>”“
A.师:5比3多,在5和3的中间要用一个什么符号表示?你们知道吗?
谁会写“>”?
这个式子5>3怎么读?(5大于3。)
B.师:5比3多,用“>”表示,那么3比5少,还可以用“>”表示吗?
那么应该用什么符号表示呢?(把大于符号调过方向。)
“
这个式子3<5怎么读?(3小于5。)
C.指导书写:“>”“
D.练习使用:“>”“
(练习中引导学生想办法分辨记忆“>”“
E.引导发现:开口朝大数,尖角对小数。
(有的孩子说:口子大的朝大数;有的孩子说:开口朝左的是大于号、开口朝右的是小于号;还有的孩子说:想到把“箭头符号”的一横去掉就是大于号了。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编顺口溜记住:相同数间用等于;开口大,朝大数;尖角小,对小数。)
(三)练习与拓展
1.师:在这么多的动物里面,哪种动物最多,哪种动物最少?(小鸟最少,小兔最多。)
2.师:其他的动物比较的.结果怎样?小朋友们能不能自己完成?同桌交流,说一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也可以用数字表示它们比的结果。
3.在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比较的知识?
4.独立完成第13页练习题。
小猴比小熊少3○4小鹿比小兔4○5
小熊比小猴多4○3小兔比小鹿5○4
最多最少
5.填一填。
:7○34○93○35○810○1
:2>□6>□6=□□=8□<9
(四)总结
这一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三、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的一开始,利用教材主题图创设情境,以孩子们喜欢的故事形式导入新课,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我在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后,让学生自己在心里数一数,在班级汇报时说一说,在自己的桌面上摆一摆,引导孩子动脑、动口、动手,全方位地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记住“>”“
整堂课的教学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