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

时间:2025-11-25 00:12:3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教学本课,我通过多文本学习,在悲喜交加中让学生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在小喜大喜的思辨中更深地体会家国情怀。力求使自己的课堂呈现出“语文味”来。

一、感悟意境,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让古诗浸润在浩瀚的文化中。

我国诗歌源于诗经,盛于唐代,李白和杜甫是杰出的代表,一个被称为“诗仙”,一个被称为“诗圣”。今天让我们走近杜甫,学习他的“生平第一首快诗”。杜甫作为“诗圣”,在当时文坛中的影响可见一斑,因此让孩子亲近诗人,是我想做的第一件事。在此我适时嵌入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巧妙地引出杜甫。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阅历、工具书、文化积淀学语文,是语文课该做的事。于是学生知道了“李杜”,知道了他们的诗“各有千秋”,李的浪漫,杜的写实;知道了杜甫的“沉郁顿挫”;知道了诗人颠沛流离的生活处境,读杜甫的诗就能了解当时的历史。

古诗是中国浩瀚文学艺术海洋中一枝俏丽的奇葩。让诗歌的学习沉浸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让学生受到熏陶,受到感染,用一诗的学习兴趣唤醒学习其他诗歌的学习兴趣,这才是我们语文学习的目的。

二、诵读古诗,感受诗词的艺术魅力,让古诗生发在悲喜的情境中。

诗有诗眼,全诗是围绕一个字写的,用心默读全诗。追问如果给“喜”字组词,会组什么?是的,“喜”字千百年来都是欣喜,高兴的意思。杜甫这么开心的原因是:剑外忽传收蓟北。杜甫之“喜”,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来?学生结合注释,通过“读划批”自学后交流。交流后,学生相机板书:漫卷、放歌、纵酒、还乡。于是抓住“妻子”、“衣裳”、“青春”的古今异义,我就放手让学生说了,学生逐字逐句理解的时候,我就没再去“唠叨”。可课后,我反思到:学古诗不能满足于仅仅理解诗的'意思,更不能满足于仅仅把诗句中逐字意思简单串联。比如“初闻涕泪满衣裳”学生说刚刚听到就激动得泪水沾湿了衣服。可是单单听这句话,是别扭的,是什么让诗人情绪如此反常?脱离了对杜甫曾经“悲”的感悟,如果学生走进情境,学生头脑里会出现:杜甫一听到这个好消息,高兴得手足无措,万分激动,不由任泪水沾湿了衣服!课堂走得急了点,教师牵引学生的痕迹还是明显的。适时停下来驻足细品慢赏,不失是一种好的策略。

三、组诗拓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古诗烙印在学生的活用中。

组诗对比,反复涵泳后拓展“快诗”两首,体会之“快”,以“小喜”衬“大喜”激情诵读,市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进而欣赏书法,配乐诵诗,学生激情澎湃,语文课堂中人文和工具提到了和谐统一。快乐级、挑战级、王者级三级作业布置,因地制宜,既体现了课堂的语文学习,又使因材施教的原则落到实处。这样的课堂才有诗意和语文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2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彻底平息。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对于古诗教学,理解诗意是重点,感悟诗情是难点。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杜甫是个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课堂上第一个环节让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介绍杜甫或背诵杜甫的诗,对杜甫有初步的认识。在学习第二句诗句“初闻涕泪满衣裳”时,我引导学生联系《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比较一下这两个“泪”的不同,从而知道这是一种喜悦的泪、悲喜交集的泪、喜极而泣的泪。在交流“却看妻子愁何在”这一句时,我还是引导学生同《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进行对比理解:从此以后,不必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不用颠沛流离、远走他乡,可以家人团聚,尽享安详的生活。在读到“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下洛阳”的时候,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了解从剑外到洛阳的千里迢迢,想象诗人的思绪。再用李白的一句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来体会诗人的归心似箭——故乡就在眼前,美景就在眼前,洛阳就在眼前。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学生通过查阅杜甫的.资料,了解了他生活年代的情况,以及所写的爱国诗篇;通过自读自悟,看到了一个悲喜交集的杜甫,欣喜若狂的杜甫,放歌纵酒的杜甫,归心似箭的杜甫。收复失地的喜讯让诗人多年的沉郁一扫而光,喷薄而出,写就了生平第一首快诗。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3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这首诗的教学重点应是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喜欲狂”的心情。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初浅的尝试:

  一、课前预习,了解诗人

古今语言上的差异,生活环境的不同给学生理解古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诗中短短的56个字却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如果学生不能了解杜甫当时所处的朝代背景,是难以准确理解古诗含义的。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采用所学到的'搜集资料的方法去了解杜甫其人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为理解古诗内容作好了充分的准备。这一点也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得以印证。导入新课之后,我的问题“你对杜甫了解多少”得到了许多同学的响应。学生知道了杜甫是唐朝的伟大诗人,人称“诗圣”;知道了杜甫的成就与李白齐名,人称“李杜”;知道了诗人颠沛流离的生活处境,读杜甫的诗就能了解当时的历史,杜甫的诗被推崇为“诗史”……

  二、围绕中心,品味诗情

全诗因“喜”而作,包含着诗人强烈的爱国心。要让学生品读到这一点,抓住中心词是关键。诗中哪个词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心情?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欲狂。”围绕“喜欲狂”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杜甫因何而喜?2、诗人喜欲狂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也就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情,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有的放矢地让学生补充学习了杜甫的另两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使学生了解了杜甫一家流落在外的凄惨生活,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杜甫“喜欲狂”的心情理解得更为透彻了。学生通过诗人“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放歌”、“纵酒”等具 ……此处隐藏7654个字……

1、将“读”贯穿全文。

语文教学强调以读为主,读中体会,读中感悟。在本堂课中,有学生初读,学习生字词;再读古诗理解诗意;三读古诗,体会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和思想感情;品读古诗,练习背诵。每一次的读都有新的目标,更高的要求。

2、实行教师角色的转换,构建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我始终与学生平等对话,亲切交谈,构建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愿说、想说、充分说。

3、把时间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在教学中,我总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要求学生自读自悟,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他们争先恐后,踊跃发言,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

4、尊重学生体验,注重个性化的理解。

尊重学生体验,注重个性化的理解,体现在对古诗意思的理解和抓重点词句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是以教师的标准答案为权威。

5、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将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和爱国的思想感情体会得淋漓尽致。

6、新旧知识的对比与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同样的思想感情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用“喜”烘托诗人的爱国情怀,《春望》以“悲”反衬诗人的爱国情怀。正是因为拓展了杜甫的'写实作品,学生看到了杜甫生活的那个时代凄惨、痛苦的社会现实。所以当“剑外忽传收蓟北”,杜甫才会情感喷涌而出,出现“喜欲狂”的状态。走入了诗人的内心,才能真正深入体会诗情。

7、课件内容丰富,播放适时,为课堂教学发挥了应有的辅助作用。

我自认为这堂课成功之处不少,但也有不够完美的地方,有待改进和提高。

1、在课件制作上要更精良,不能让课件控制教学流程。如:“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地图的出现要能灵活变换。

2、语文教学要注重听、说、读、写的训练。本堂课中,如果能让学生仿照所学的古诗写一直四句,表达自己的情感就好了。

3、现在的学生接收信息的面广、量大,知识的陈旧与匮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了,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仅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一池水,而且是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自我修养,深化文学知识,提高语文内蕴,加强理论学习,指导教学实践,努力提升教学品位。

我想,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围绕原文的主题,给学生拓展一些东西,既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又能更加深刻的体会文章内涵。同时也要注意,课堂上的拓展应该是“精品”,不要冗长拖沓、喧宾夺主。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后就可以把“拓展”放到课后,让学生的延伸性学习真正做到有主题、有选择。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15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本课教学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学生的学习需要广阔的智力背景作支撑,否则学生的课堂表现只能是寸步难行。我们常常埋怨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佳,不善思考,其实问题主要出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背景,没有体谅到学生的学习困难,我们常常是“一厢情愿”做着自以为是的工作,其实我们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存在,我们的教学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学生”出发,这是一条最根本的教学原则。

本课的主要环节有:

一、导入。杜甫作为“诗圣”,在当时文坛中的影响可见一斑,因此让孩子亲近诗人,是我想做的第一件事。“你对杜甫了解多少?”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阅历、工具书、文化积淀学语文,是语文课该做的事。于是学生知道了“李杜”,知道了他们的诗“各有千秋”,李的浪漫,杜的写实;知道了杜甫的“沉郁顿挫”;知道了诗人颠沛流离的生活处境,读杜甫的诗就能了解当时的历史。

古诗是中国浩瀚文学艺术海洋中一枝俏丽的奇葩。让诗歌的学习沉浸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让学生受到熏陶,受到感染,用一诗的学习兴趣唤醒学习其他诗歌的学习兴趣,这才是我们语文学习的目的。

二、初读。这首诗的`生字不多,在指名学生读的过程中,强调或纠正“涕”、“襄”等字的读音,尤其反复强调“妻子”的“子”读作第三声,而非轻声。字词的教学即使在六年级也是一项基本的目标,不可放松。

三、解题。学生对题目的字面意思的理解也不存在多少障碍,难点是对“河南河北”的理解同今天的“河南(省)河北(省)”的区别。在理解题目的过程中,相机请学生介绍诗歌的背景:“安史之乱”。

四、会意。理解了题意,了解了背景与作者后,请学生再读诗歌,边读边思考诗歌的意思。学生读后,好像不敢举手,便请学生先提出不理解的词句。先有学生提出“白日放歌须纵酒”和“青春作伴好还乡”、关键是“放歌”、“纵酒”、“青春”等词语。许多学生也都查过工具书(课课通之类),所以,很快便扫除了理解上的障碍。接着又有学生提出“剑外忽传收蓟北”不理解。这句话有两个地名“剑外”和“蓟北”。有学生查了资料,知道“剑外”就是好“剑门关以南”,而“蓟北”就是指今天的河北省北部地区。我对学生说在解释古诗句的时候,地名也可不解释(即“直译”),这样学生理解这句话应该没问题了。

五、悟情。理解了第一句诗后,我没有让学生继续质疑,而是话锋一转,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收复“蓟北”的消息,来得这样突然,此时诗人杜甫的心情如何?文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诗人此时的心情?学生很快便找出“喜欲狂”,那么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喜欲狂”呢?学生抓住“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和“白日放歌须纵酒”等诗句,体会到诗人“喜出望外”、“欣喜若狂”的心情。在学生说到“涕泪满衣裳”时,我这样追问:高兴的时候可以欢笑、放歌、纵酒,可是杜甫为什么会流泪呢?于是引导学生阅读练习册上的《春望》这首诗,这样诗中诗人的情感也就不难理解:长期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终于可以回家了,兴奋、激动的心情难以抑制,喜极而泣。在交流“却看妻子愁何在”这一句时,我还是引导学生同《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进行对比理解:居无定所的杜甫看着自己的妻儿是忧心忡忡;而听到唐朝的军队收复失地,一家人又可以返回家乡,安居乐业了,忧愁与烦恼就烟消云散了。在这堂课接近尾声的时候,有学生谈到了对“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下洛阳”的理解,我明显感到学生的理解有误,便直接指出:这两句是杜甫想象回乡的行程——(作者想)立即从巴峡穿越巫峡,顺流而下,然后从襄阳登陆直到洛阳。杜甫的家乡就在洛阳以北,从这两句可见作者的“归心似箭”。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因为有了《春望》的阅读基础以及历史背景、作者生平资料的支撑,所以虽然一开始学生对理解诗歌的内容好像有些困难,但是经过相互之间的合作讨论及教师的点拨引导,一切都迎刃而解。特别是在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时,我不时地引导学生把本首诗歌的学习同《春望》相链接,学生对诗人感情悲喜转变理解真切,诗人的喜怒哀乐仿佛弥散在课堂之中。我感受到自身的神采飞扬,以及学生闪烁的目光。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