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阳楼记》的优秀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岳阳楼记》的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岳阳楼记》的优秀教案1【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创造”,再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或别人的经历具体说说你对“创造”的理解。(旨在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创造”的积极性)
那么生活在20世纪的我们的教育家,又是怎样理解“创造”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陶行知的《创造宣言》。
【教学目标】
1.巩固驳论文的知识,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
2.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与文中的人物近距离接触,感悟自信。
3.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即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
“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1934年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43年,陶行知先生否定了“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看法,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激励每一个人时时、处处要去创造。
【标题的含义】
“宣言”是一种演讲辞,既是演讲,那它一定具备演讲稿的特点——文辞优美、感情充沛、说理生动、鼓动性强。
【读准字音】
崇拜(chóng)伤痕(hén)中伤(zhòng)
塑像(sù)遁词(dùn)哑口无言(yǎ)
鲁钝(dùn)自暴自弃(qì)走投无路(tóu)
玄奘(zàng)懦夫(nuò)屋檐(yán)
樵夫(qiáo)豢养(huàn)陡然(dǒu)
烟囱(cōng)繁殖(zhí)灌溉(guàn)
懒惰lǎn duò
中伤: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
遁词: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
鲁钝:愚笨,不敏锐。
道统:是儒家传道系统的一种说法。
懦夫:软弱无所作为的人。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投:投奔。
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叛:背叛;离:离开。
【整体感知】
1.看完整篇文章后的感觉是什么?文章中的材料涉及哪些方面?
大量的人、事和很多经典的句子。
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图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地理等领域。
2.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
在文章中,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这五种错误观点是:
①环境太平凡;
②生活太单调;
③年纪太小;
④太无能;
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
3.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
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来进行反驳。也就是说,此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
4.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观点吗?如果有,是什么?
作者在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直接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
5.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层次划分】
6.这篇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第一部分(1~3):由艺术家造石像谈起,引出教育家的创造不同于前两者,“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第二部分(4~10 ):作者罗列出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以一连串的不可争辩的实例,一一予以反驳,从中确立起“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
第三部分(11~15):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
第四部分(16):作者以排比的手法,发出创造宣言。
【深入探究】
1.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作者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美术家(罗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作者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学生先生合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2.第二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彝士运河;不识字的慧能据说本是目不识丁的樵夫,偶听人讲经,顿悟佛理,后来成为禅宗的南宗开创者;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
作者用这些例子来驳斥五个错误观点:①环境平凡;②生活单调;③年纪太小;④太无能了;⑤陷入绝境。
结论:说明处处都需要创造,天天都有创造的机会,人人都可以创造。
3.“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
“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材。
4.东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样的?(快速看这个故事,然后让学生复述)你觉得东山樵夫可爱吗?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这个人物还让你想到谁?
东山樵夫将泰山的茅草连同树苗带回家里焚烧取火。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想起了相比之下富有创造精神的愚公。
5.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哪些句子明显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作者渴望创造,热切呼唤:“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 ……此处隐藏26433个字……
三、理解整句与散句结合,使文章既和谐又富于变化的语言,读起来琅琅上口。
教学难点:
一、掌握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写情,由情言志。
二、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三、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作者几文章的内容,学习生字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二、讲新课
(一)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年),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刻苦攻读,1015年中进士,官至副宰相。他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极深。他不断议论朝政,切中时弊,得罪保守派,被排挤出朝廷。著有《范文正公集》。
2、介绍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5年(1045年),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触动了朝中保守派的根本利益,被罢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第二年6月,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即将落成,去信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一年9月15日写成的。
(二)范读课文,学习生字。
谪守(zhé)滕子京(téng)予观夫(yú)(fú)衔远山(xián)浩浩汤汤(shāng)朝晖夕阴(huī)潇湘(xiāo)(xiāng)迁客骚人(sāo)霪雨(yín)霏霏(fēi)(fēi)怒号(háo)樯倾楫催(qiáng)((jí)山岳潜形(qián)薄暮冥冥(bó)(míng)波澜不惊(lán)沙鸥翔集(ōu)岸芷汀兰(zhǐ)(tīng)皓月千里(hào)静影沉璧(bì)宠辱偕忘(xié)嗟夫(jiē)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通俱,都。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叮嘱。
(三)由读课文,直至读熟。
(四)学习文章的第一节。
1、本节课文,并根据页下注释翻译这一节。
2、学习这一节中重点的实词和虚词。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作太守。
越明年:越,到了。
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
属予作文以记之:予,我;以,来;之,指重修岳阳搂这件事。
3、概括这段文章的内容。
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4、背诵课文第一节。
三、作业。
熟读课文,记忆生字,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朗读全文,复习生字。
二、新授。
(一)学习课文第二节。
1、朗读本节课文,说说这一节写了洞庭湖哪些方面的内容。
洞庭湖的大观。
2、翻译描写洞庭湖大观的课文,想象洞庭湖的壮丽景色。
予观夫巴陵胜状:夫,发语词,无意义;观,观看;胜,美好。
此则洞庭湖的大观:则,就是;观,景象。
3、翻译本节课文剩余的内容说说这部分写的是什么?
北通巫峡:北,向北;通,到达。
南极潇湘:极,到。
这部分写的是: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4、想一想,既然是岳阳楼之大观,为什么不详细记述呢?
因为"前人之述备矣",如果作者再详细写就会显得重复没有新意。
5、背诵本节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三节。
1、朗读课文,想一想,这一节写的是岳阳楼什么时候的景色?
"霪雨霏霏"时的景色。
2、这"霪雨霏霏"时写了洞庭湖哪些方面的内容?
霪雨霏霏时间之长;天气阴冷,风高浪大;天昏地暗;傍晚时节两岸的声音。
3、这样的天气,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悲伤)
4、重点的实词和虚词。
登斯楼也:斯,这。
去国怀乡:去,离开。
感极而悲者矣:极,极点。
5、朗读这节课文,体会其中描绘的情形。
6、背诵这一节课文。
(三)学习课文第四节。
1、朗读课文,说说这节课文描写的是岳阳楼什么时候的景色?
"春和景明"时的景色。
2、这"春和景明"时节,作者描绘了岳阳楼哪些方面的景色?
宽阔而平静的水面,水面上下自由自在的动物,岸边郁郁青青的植物,皓月千里的月色,相互对答的渔歌。
3、面对如此的美景,人们会产生那些感受?(喜)
4、重点的实词和虚词。
春和景明:和,和暖;景,阳光。
而或长烟一空:或,优势。
宠辱偕忘:偕,都。
5、自读课文体会文中描写的美好景色。
6、背诵这节课文。
小结:课文的第三节和第四节写出了洞庭湖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色,以及不同的人面对这两种不同的景色时产生的不同的思想感情。"霪玉霏霏"时的感极而悲,"春和景明"是的喜洋洋,照应了第二节课文中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些人因为自己不同的遭遇,面对洞庭湖壮观的景色产生差距强大的感受,是因为他们的心情不同。
三、作业。
翻译并背诵课文前四节。
第三课时
一、引入复习。
二、新授
(一)学习课文第五、六节。
1、仔细朗读课文第五节,看看作者在这一节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2、学习重点的实词和虚词,并翻译者节课文。
尝求古仁人之心:尝,曾经。
或异二者之为:或,或许;异,不同;二者,指以上两种不同的心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因为。
是进亦忧:是,这样。
先天下之忧而忧:先,在……之先;而,就。
后天下之乐而乐:后,在……之后。
3、这一节作者由对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写到了古仁人的感情,借对古仁人思想感情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作者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本文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之一。
4、背诵这两节课文,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全文,整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介绍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写作本文的原因洞庭湖的胜景
览无之情之异霪雨霏霏之悲春和景明之喜与以上二者之不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情言志)
(三)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1、将叙事、写景、抒情、言志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2、整句与散句相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读易记。
(四)成课后第三题。
三、作业。
熟读书背全文。
完成练习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