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

时间:2025-10-30 08:48:10
人教版数学教案

人教版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课本第14页 练习二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完整地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进行正确熟练的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运算

教学用具:幻灯

教学过程:

一、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16-50÷25+8×2 116-(50÷25+8)×2

[116-950÷25+80]×2 (116-50)÷[(25+8)×2]

要求:

1、让学生划出运算顺序,同桌批改。

2、选择其中的'两题进行计算。

3、反馈讲评

小结:运算顺序不同,计算的结果就完全不同,因此在进行计算时一定要注意运算顺序。

二、根据要求添括号 改变式题的运算顺序。

30+120÷15-5×2

说出题目的运算顺序。

要求改变运算顺序:

1、-——÷——×——+

2、-——×——÷——+

3、÷——+——×——-

4、-——÷——+——×

5、+——÷——-——×

在反馈讲评时,着让学生说说添括号时的思考过程。

三、在○里填上适当的数,然后列成综合算式

27+12 40×6

÷13 282-

50- 168÷

+26

讲评:你在列综合算式时有什么好方法?

四、应用题

1、文具三生产一种彩笔,60盒可以装720支,照这样计算,500盒可以装多少支?

60盒——720支 你能用两种方法计算?

500盒——? 支

讲评时 着重让学生理解每一步计算结果所表示的意义。

改问题:3000支彩笔要装多少盒?

五、提高性练习

计算24点

课堂作业

人教版数学教案2

第1课时 角与相交线

考 试 要 求

1、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会计算角度的和与差,认识度、分、秒,并会进行简单换算。

2、了解并掌握角平分线及其性质。

3、了解并掌握补角、余角、对顶角的意义,会计算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知道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并会应用其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 学 建 议 复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建议:

1、 知识点先由学生来说,再由老师将本节知识点串起;

2、 学生做题后,可由学生口述思维过程和答案,由于本节复习内容中角的计算和角平分线是重难点,相关习题一定要学生写好解答,教师也要有一定的板书示范。

教学流程安排

复习流程图 复习内容和目的

活动1 考试要求 明确相关知识点的考试要求

活动2 知识点与方法 知识点与例题对应讲解复习,熟悉知识点,熟练解题方法

活动3 课堂练习 巩固练习,突破复习的重难点

活动4 知识小测 小测小题,看知识点是否过关

活动5 作业布置 课后巩固与循环练习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1 考试要求

同学们看看角和相交线在中考中的.考试要求:

1、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会计算角度的和与差,认识度、分、秒,并会进行简单换算。

2、了解并掌握角平分线及其性质。

3、了解并掌握补角、余角、对顶角的意义,会计算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知道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并会应用其进行简单的计算。

老师展示考试要求,

学生阅读。 让学生明确相关知识点的考试要求

活动2 知识点与方法

知识点:

1.直线是向两方无限延伸的。

2.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它只有一个端点,向一方无限延伸。

3.直线上两个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叫线段,这两个点叫线段的端点。

项目名称 端点个数 可延伸方向的个数 表示 图形

直线 0 2 两个大写字母或一个小写字母

射线 1 1 两个大写字母

线段 2 0 两个大写字母或一个小写字母

4. 直线公理: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5.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6.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7.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

例题1:如图,点B是线段AC上的点,点D是线段BC的中点,若AB=4cm,AC=10cm,则CD= cm.

8.一条射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9.角平分线: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反之也成立.

例题2:如图,AB∥CD,BC平分∠ABE,∠C=34°,则∠BED的度数为()

A.17° B.34°C.56° D.68°

例题3: 如图,OP平分∠MON,PA⊥ON于点A,点Q是射线OM上的一个动点.若PA=2,则PQ的最小值为()

A.1 B.2 C.3 D.4

10.如果两个角的和是直角(即9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即18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11.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例题4:如图, 直线AB、CD相交于点E,EF⊥AB于E,若∠CEF=59°,则∠AED的度数为 .

例题5

如图,AB,CD相交于点O,AC⊥CD于点C,若∠BOD=38°,则∠A等于________°.

12.对顶角相等.

13.角度进制:

例题6

通过幻灯片,带领学生复习直线、线段、射线的概念

通过图形展示,让学生获得感知

板书较多,但内容难度底,用多媒体投影补充传统板书不足,用集体回答方式学习这部分知识。

复习线段公理,距离计算方法

图像直观显示角平分线及其相关定理,引导学生推导记忆

学生做题,口述解题思路

老师点评

通过图示,了解并掌握角平分线的概念和应用。

……此处隐藏11869个字……/p>

3、教学例2。学生尝试计算,交流算法。尝试用多种算法计算。

4、完成P10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三、练习,实践应用

1、 练习二第1题说说图意,交流算法并汇报。

2、 练习二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计算,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人教版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生:我们学习了米和厘米。

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1米=100厘米。

师:今天,“米”和“厘米”又来找我们做朋友,想了解同学们对它们掌握和应用的情况,看同学们能不能准确地测定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教材第7页例8。

教师谈话:(课件出示旗杆)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让学生猜测)

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

指名回答,说想法。

引导:

方法一:排除法,1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画)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矮,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一支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新知。

师: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

(课件出示)

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

(学生交流)

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长,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3.做一做。

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

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引导:60米是多长?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长吗?(不会)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

让学生自己估算,篮球场的长是28米。

4.估一估,量一量。

三、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

小结: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认识了线段,学会了确定长度单位。

四、作业设计

1.完成做一做。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教材第9页练习一第8题。

3.敬请选用《智慧花朵》相关习题。

五、教学板书

解决问题

旗杆的高度是13米。

教后反思

学生初涉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很容易把这两种概念混淆,一种是在语言上的混淆,一种是长度概念上的混淆,学生在描述物体的长度时一味追求用尺精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而面对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较弱。因此,本节课重点在策略的研究上,通过经历观察、感知、猜想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人教版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绿色出行。

【教学目的】

通过计算,设计调查表,分析调查结果联系交通现状,体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进一步应用代数及统计等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讲授】

教师:同学们今天都是怎么来到学校的呀?是坐汽车的多呢还是骑自行车或者步行的多呢?翻开课本105页,我们一起

来学习一下绿色出行。

1.组织学生阅读绿色出行相关材料,相互交流。指名学生汇报对材料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

2.讲授第1题。

教师:根据题中要求的数据,我们需要用到材料中的哪些已知量?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举手回答。

学生:

①----年末汽车数量;

②一辆汽车平均每年行驶路程;

③----年末私人轿车数量。

教师:很好,那么请同学们用上述数据求出第1题的结果。

汽车:49620000×0.16kg=7939200千克=7939.2吨

7932.2×15000=119088000吨

私人轿车:43220000×0.16kg=6915200千克=6915.2吨,6915.2×15000=103728000吨

3.讲授第2题。

教师:刚才我们求出了全国的排放量,下面我们帮小明算一下,他们家的排放量。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检查,教师评讲。

板书:小明爸爸从家到单位的距离:

20÷60×45=15千米

一年上下班行驶路程:15×2×245=7350千米

排放的二氧化碳量:7350×0.16=1176千克

4.反思。

教师:根据前面的`信息,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

①妈妈的单位和爸爸的单位一样远;

②妈妈坐地铁比爸爸开车快;

③小明的交通方式最环保。

5.组织学生设计调查表,调查本班学生及家长的交通出行方式。

6.讲解第106页阅读材料“你知道吗?”。

组织学生就“绿色出行”展开小组讨论,相互交流。

教师讲解统计材料中的同比和环比。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1课时绿色出行

小明爸爸从家到单位距离:

20÷60×45=15千米

小明爸爸一年上下班行驶路程:

15×2×245=7350千米

排放的二氧化碳量:7350×0.16=1176千克

《人教版数学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