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亭送别》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亭送别》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亭送别》教案1教学重点:
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②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难点:
①通过鉴赏景物把握诗人感情。
②作者在融汇古典诗词中的自然性。
教学手段: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想:
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这样评价王实甫作品“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王实甫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西厢记》中表现的最为突出。因此,在第一课时的找出情节,理解主题,把握莺莺的叛逆性格的基础上,第二课时重点学习本文“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的艺术语言以及如何营造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环境氛围,从而进一步为鉴赏古代诗词打基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西厢记》是一部迷人的诗剧。全剧从头到尾是一首优美动人的爱情诗。它有明快的抒情喜剧的节奏,有“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的艺术语言,有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环境氛围,所有这一切汇合成一种独特的风貌和格调,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
二、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上节课我们已学过,这折戏情节内容可分为“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行叮嘱,惜别目送”四幅场景,作者是把莺莺的离愁别绪放在这四幅场景中展现的,我们逐一分析。
(一)送别路上:莺莺乘车去长亭,写的是途中之景。
1、朗读(端正好),找出景物,体会作用。有“碧云、西风、黄花、
归雁、枫叶”,点明时令为深秋。写秋的诗句,我们学过很多。“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在“西风紧,北雁南飞”的秋景中,莺莺读到的是什么呢?“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在莺莺眼里,霜林之所以醉,是由离人的血泪染红的。由此可看出,莺莺读到的是离愁,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也因此读到了莺莺因离别而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2、朗读《滚绣球》一曲,找出描写了哪些景物,并体会主人公的情感?
景物是:垂柳长条,疏林斜晖,迍迍行的马,快快随的车。
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诗经》中有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寄托眷眷之情,同时“柳”“留”同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杨柳”在古诗文中是惜别的意象。
“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作者在这儿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了柳条,因不舍而系住要远行的马,疏林也挂住斜阳而让时间过得慢些。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吗?
王安石曾经说过“以我之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比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平静的春夜中,一声玉笛吹得诗人陷入乡思的愁绪之中,究竟是玉笛之声有如此神奇的魔力呢?还是客居洛城的游子们有如此之心情呢?不用问,当然是诗人有深蕴的故园之思,一经笛声的触发,便不可收拾,顿时使得洛也就变成了思乡的愁城。“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这些景都是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别之情引发出来的,更形象地表现出了莺莺的离愁别绪。作者就是这样因景生情,由情及景地表现了莺莺在送别路上的痛苦心情。
(二)长亭饯别
环境一变,情随境转,杯盘酒菜都供传情,从广义上来说,这些环境和事物都是作者借以表达莺莺情感的“景”。朗读这一部分,找出寄托莺莺情感的人和物。
“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暖融融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可以看出莺莺对离别的愁极恨极。
供莺莺传情的.人是张生,莺莺所看到的张生是“委屈难言”的。正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样,在诗人的眼中,远在家乡的亲人在登高思念客居他乡的自己,这样移情于他人,更加突出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本文也是采用了这样的手法,通过写莺莺眼里的张生来写莺莺自己的委屈难言,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蜗角虚名”的恨。
(三)临行叮嘱
只剩他俩和红娘,境变景变情又一变,离愁别绪又产生了微妙的变化,本节直抒胸臆,千叮万嘱。
(四)极目远送
1、朗读《一煞》,找出景物特点,体会人物情感。
景是: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正好》当中的清晨景色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冷。
在这样的背景下,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发出“夕阳古道无人语”的感叹,这种感叹应与柳永的“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样,是在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人,是“除却天边月,无人知”的孤独与寂寞。
2、正当万物无语,莺莺极目远送之时,却传来了马的叫声,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妙处吗?
作者用“无声”和“有声”互相映衬,动静映衬的作用是什么呢?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以“牧马还”的动景与“月明戍楼间”的静景互相映衬,突出边塞宁静和平的氛围。本文则是衬托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
马鸣之处,正是张生所在之地,人已走远,却还在倾听,还在远望。在此画面中,作者所营造的意境就如同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这首词以春水喻离愁,借春山表明离愁之远,山在平芜尽处,行人更在春山之外,人渐行渐远,思念之情愈来愈深,由此体会莺莺那种“渐远渐无穷”的离愁。
3、朗读《收尾》,体会作者用什么方法写莺莺的愁?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这种手法叫以实写虚。这种手法,我国古代诗人最善长,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春水喻愁,愁之多不言而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则把离愁写成刀剪之物,更为生动。贺铸《青玉案》再翻新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用季节之景,将弥漫的不尽之愁浮现在眼前。李清照的《武陵春》中“只恐江中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则和本文用了同一种说法,愁本来是一种情绪,是虚的,而写用车都载不动,使愁有了重量和质感,这样以实写虚,更形象地表现莺莺离愁之重。
作者就是这样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把莺莺惜别这种情写得娓婉尽致。
三、富有文采的语言
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这样评价王实甫作品,“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 ……此处隐藏6193个字……阔。柳永《雨霖霖寒蝉凄切》
3、用现代汉语改写《长亭送别》【一煞】
连绵的青山啊,你为何阻挡我送行的目光。枯槁的树木啊,你为何不为我望穿的秋水打开一条通途。烟云雾气,你遮蔽了这孤单的古路,也掩埋了我苦闷的心灵。
夕阳,你的到来使弥漫在这古道上的最后一句窃语也烟消云散,只让无情的秋风将这悲凉的马嘶送到我的耳畔。
马车啊,来时我是那样催促你追寻他的脚步,而归去时你也只能步履为艰,因为我的心情很沉重!
(二)《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试作比较分析。
明确: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意境完整。
(三)以“怅望”为题,将【一煞】【收尾】两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歌,尽量用上曲中意象,从莺莺的视角表现离别之情。
示例:一骑绝尘去,山峦笼轻烟/转山坡,穿疏林,熟悉的身影依稀可见/道一声平安,道一声珍重,陪伴着的是冷清清的斜阳/秋风掠过禾黍,飘来声声马嘶,马嘶声声叩击莺莺心田/劳燕分飞谁主使?离愁别恨苦难言/说什么功名仕途,只问何处归程何时归年/山程水泽情难忘,夕阳古道心相连/青山下,秋风里,离人泪,心自颠/那离愁呵,长如水,沉如铅/一辆车儿,如何载得起?如何拖向前?
五、分析杂剧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1、莺莺的反封建意识具体表现在哪些曲词中?
明确:(1)对拆散鸳鸯的不满。莺莺“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2)对功名富贵的蔑视。莺莺劝张生休忧“文齐福不齐”,休提“金榜无名誓不归”,认为“得一个并头莲,煞强于状元及第”,功名富贵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2、全折突出刻画了莺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突出刻画了莺莺的叛逆个性。在莺莺心目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也有深深的忧虑明确地告诉张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她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着。
3、在描写莺莺心理、刻画莺莺性格特征时使用了哪些方法?
直抒胸臆: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借景言情: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以情衬景: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妙用修辞:典故、比喻、对偶、夸张。
4、《长亭送别》这一折曲词具有哪些特点?
首先,曲词熔炼了很多古典诗词。比如化用范仲淹的词《苏幕遮》。作用是: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此外,“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化用苏轼《满庭芳》,表现莺莺珍视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中“未饮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柳丝长玉骢难系”:柳丝是“留”“思”的谐音。“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化用“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极言愁多。
化用原句或手法的作用:以原句特有的语意、情味和表达效果来与剧中的语境相契合,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
其次,善于运用民间口语,并加工为富有文采的文学语言。例如【叨叨令】这一支曲的词汇、语句都是民间口语。通过加衬字“儿”;通过变换叠音形容词,通过设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种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最后,全折巧用修辞。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等。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相结合,因情随物而设。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表现情感折磨下的身心交瘁。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夸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
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夸张、比喻和对比)以厌酒表现愁苦至极。
5、《西厢记》第五本写张生高中状元,衣锦还乡,莺莺“金冠霞披”,有情人终成眷属。明代流行的金圣叹批点本砍去大团圆结局,崔张分手,亦即剧本的结局,遂令《西厢记》,由喜剧变为悲剧。对金批《西厢》的结局,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第一种看法:剧中主人公生活的时代,封建礼教坚如磐石,大团圆结局本来就缺少生活依据,而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崔张爱情走向毁灭是合乎逻辑的结果。状元及第,奉命完婚更是落入了俗套,令人感到先前崔母的刁难是如此的“合理”。金批《西厢》让崔张爱情在凄凄切切中收场,揭露了封建礼教对美好爱情的摧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批《西厢》的流行,是历史的选择。
第二种看法:爱情的极点便是幻灭的终点,这不符合“让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美好愿望,也不符合观众希望“花好月圆”的审美心理。崔张从一见钟情到两情相悦,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起码,在王实甫看来,大团圆是这对痴男怨女的最好结局。第五本中的封建因素是时代造成,不宜苛求古人。金批《西厢》尾截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没有道理的。
六、朗读课文,感受《长亭送别》之四美
(一)故事之美
身为名门闺秀的莺莺和琴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权势为条件的传统择偶标准的违逆。
《长亭送别》一折表现的则是崔张爱情取得初步胜利后的又一次曲折——张生去赶考,莺莺来送别,两人被迫分离。整折戏虽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却有撼人的艺术魅力。这魅力主要来自作者精心安排的19支曲词。
这些曲词对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的莺莺的心灵作了细腻的刻画,多层次地展示了莺莺“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既有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张生的百般依恋,又有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西万里程”的别离的万般痛苦;既有对“拆鸳鸯在两下里”的科举功名的深深怨恨,也有对当时司空见惯的身荣之后“停妻再娶妻”行为的不尽忧虑。这一复杂的心理内涵体现了莺莺纯净的灵魂美,也突出了她叛逆的性格。
(二)人物之美
1、莺莺的深情之美。
莺莺对“白衣秀士”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她所追求的爱情已经不再停留于“才子佳人”的传统模式上了,更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她对礼教的背叛是彻底的。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她也有过矜持,有过顾虑,有过矛盾和思想斗争,但这不仅没有削弱她形象的光辉,反而在其形象上增添了端庄深沉的色彩,使这个叛逆者的形象更为真实动人。这一切在由她主唱的《长亭送别》一折中得到集中表现。

![大班教案[热]](https://img.jihtu.com/upload/10237.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