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备)科学教案7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教案 篇1活动目标:
1、了解磁铁的一些基本特性,产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2、愿意记录实验结果并与同伴交流。
3、初步了解磁铁的广泛作用。
活动准备:
1、幼儿(幼儿食品)自己认为能被磁铁吸住的各种物品2、磁铁记录板、纸、笔3、教师准备的能被磁铁吸住的物品:如剪刀、铁夹、铁钉、回形针、图钉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一些有趣的演示(如纸娃娃在玻璃上跳舞)引起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介绍自己准备的材料。
师:刚才,我们在玩磁铁的时候发现磁铁能使纸娃娃在玻璃上自由地跳舞,真是神奇,磁铁的本领可真大呀!小朋友们都找来了许多认为可以被磁铁吸住的东西,请介绍一下好吗?
幼儿逐个介绍。
三、做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这些东西真的能被磁铁吸住吗?等一会儿你们来试试。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东西,你们试过自己准备的东西后,也可以试试老师准备的东西,别忘了把你做的每个实验记录下来。
幼儿操作,教师关注他们的`表现表达,如请幼儿说说发现了什么,是怎样记录的,有的孩子画“o”表示物体能被磁铁吸住,画“x”表示不能被磁铁吸住。
四、交流实验结果。
师:你们发现什么东西能被磁铁吸住?并展示幼儿介绍自己的实验结果,老师把能被磁铁吸住的东西摆在桌子上,并告诉幼儿,这些东西都是金属物品。
五、情境表演。
让幼儿运用磁铁的作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如:帮“奶奶”找掉在地上的针;帮“妈妈(妈妈食品)”取瓶中的图钉;玩“钓鱼”游戏等,进一步了解磁铁的基本特性。
六、延伸活动。
在生活中寻找磁铁的朋友,进一步了解磁铁的广泛作用。
师:做了那么多的实验,我们发现易拉罐、图钉、锁、剪刀、回形针等都是磁铁的朋友,都能被磁铁吸住。你们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也是磁铁的朋友呢?那些东西里用到了磁铁?磁铁在这些东西中是做什么用呢?
幼儿回答。
教师总结谈话。
科学教案 篇2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力”单元中的第1课。本课在学生对日常生活的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发现力的科学规律,突出“力有大小和方向”以及“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和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两个基本要素。这些概念的建立靠学生的各种活动来完成。因此,组织、引导学生动手做和做中思考分析是本科教学活动的重点。只有学生亲身经历各种活动才能在具体的感性经验上获得力的概念。
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分四部分完成:第一部分通过活动,使学生感知力的普遍存在;第二部分通过弹棋子游戏使学生了解到力有大小;第三部分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第四部分再次通过弹棋子游戏了解到力有方向,并学会判断生活中常见的力的方向。
第二课时分两部分完成:第一部分通过玩电动遥控车使学生了解到力对物体状态、运动的速度和方向的影响,并学会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第二部分通过捏橡皮泥和面团的活动,使学生了解到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感受力的普遍存在,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力对物体运动和状态的影响。
2、会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普遍存在的;
2、 知道力有大小、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合作与交流;
2、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教学准备
弹簧秤、棋子、铅笔盒、苹果、梨、实验活动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讲述:这是一张椅子,你能用什么方法使讲椅子移动吗?(指名让学生上来演示)
2、谈话:同学们很聪明,用的方法都使椅子移动了,说明我们都对椅子用了一个“力”,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有关力的知识,(板书:力在哪里),
二、体验感受力的存在
1、提问:你能找出我们身边哪些地方还存在力呢?
2、指名学生回答。
3、谈话:同学们这么积极踊跃,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图片,你们看(出示幻灯片)。这里有力么?
5、讲述:看来力存在的地方太多了,说明力无处不在,(板书)那么你能不能帮老师一个忙,把力放在老师面前呢?(不能),为什么呢?(力看不见,也摸不着),这老师就奇怪了,既然力看不见也摸不着,你怎以就知道所举的例子中存在着力呢?(我们可以感觉到的)
6、小结:对,虽然力是无形,但是我们可以观察或感受到它作用在物体上的产生的效果知道哪里有力。
7、谈话:因此,老师特意给力写了一首诗,你们想看吗?(想),请大家齐读一下。(生齐读后),那么你能不能帮老师续写一下。
8、指名学生续写。
三、认识力的大小
1、谈话:同学们续写的太棒了,想不想更多的了解力的知识,(想),让我们先做一个小小的比赛(出示幻灯片),比赛规则:老师已经标出了三个格子,每个格子的分数不同。然后把一板棋子放在起点位置,弹进你想要得分的`格子。(注意,只能用手指弹,不能用别的方法,每位同学只给6次机会,六次加起来的分数是你的总成绩。比比谁得的分数最多。)
2、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3、提问:你们组完成最好的同学是谁?能不能说说你的窍门?让那些完成较差的同学和老师也学习学习经验。
4、指名学生汇报。(教师帮助整理)
5、小结:看来要想得到最高分,用力必须大一些,而得到最低分,力也必须小一些。这说明,力不仅是无形的,而且有大小之分。
四、学会使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
1、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告诉老师得到高分用的力比得到低分用的力大多少吗?(不能)。
2、谈话:对,不能,为了精确的测量力的大小,只能利用仪器了,弹簧秤就是我们实验室常用的一种测量力的工具(出示幻灯片),讲解弹簧秤的构造。上面是什么?下面是什么?中间是什么?上面的数字代表力的什么?1、表示的是什么?这个弹簧秤的最大能测多大的力?每一个大格又分成了几个小格(五个),每一小格又表示多少呢?如果每一大格分成了十个小格,又表示多少呢?(不同的弹簧秤代表的也不一样)
3、提问:如果给你一个弹簧秤,你觉得应该 ……此处隐藏1089个字……每人拿一双鞋样贴到贴绒板上,然后集体评价,看看谁找错了,为什么,应该怎么放?”重点引导幼儿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找到自己的鞋子的?
3、“找朋友”
游戏方法:教师和幼儿将鞋子脱下放在椅子下面,一起听音乐做找朋友的游戏。音乐结束,幼儿快速找自己的鞋子穿好。
要求:鞋子要穿对,教师检查。
四、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鞋子的兴趣。
“鞋阿姨今天真高兴,因为小朋友帮了她很多忙。她家的鞋娃娃多么?其实啊以后做成了鞋子就更好看了,那么那些鞋子会用什么材料来做呢,小朋友先回家去看看自己家的鞋子都是用什么材料做出来的,下次我们再去鞋阿姨家做客、交流好吗?”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内容
明长城;北京城及故宫;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天工开物》;明朝时,我国传统科学技术仍处在世界前列;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
①通过观看有关影视资料或阅读有关材料,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形成正确结论的能力。
②通过对本课最后一段大字的学习,培养学生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在观看有关录像资料、阅读有关材料或听取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努力获取有效信息。
②通过对课中题和课后题的思考、讨论,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具体途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长城和北京故宫是世界上伟大工程,《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是古代杰出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过学习李时珍、宋应星等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③通过分析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重点:①明长城;②明北京城及其故宫;③李时珍和《本草纲目》;④《天工开物》。
难点:为什么自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在阅读、观赏的基础上,以问题讨论为主要教学方式开展教学。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一、明长城和北京故宫
1、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明长城
2、世界城市建筑艺术的`杰作:北京城
二、《本草纲目》
1、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
2、“东方医学巨典”《本草纲目》
三、《天工开物》
1、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2、清朝前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陷入停滞
[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科学教案 篇6【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有关、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摩擦力大小,滑动的摩擦力大;运动的物体失去动力后自己会停下来,使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滚珠轴承使一种将滑动变为滚动的装置。
过程与方法:
做简单的对比实验;用简单物品模拟做滚珠轴承。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人类改进搬运重物的方法,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重点】用对比实验证明同一物体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
【教学难点】整理分析对比实验获得的数据,分析结果
【教学准备】实验用小车一辆、纸盒、载重物(钩码、小沙袋)、弹簧测力计、胶带、大小瓶盖、玻璃弹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分别出示滚动和滑动的卡通图片,提问:这两幅图中他们在干什么?
2、一个箱子在地上滑动,一个箱子在木头上滚动,板书:滑动和滚动
3、提问:你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要在箱子底下垫几根木头)
(因为让木头滚动比滑动省力)
二、对比实验:滑动和滚动摩擦力的`大小比较
1、提问:你根据什么来说,滚动和滑动比省力?
2、学生会根据生活中的经验举例说明滚动比滑动省力。
3、教师引导:生活中了解滚动比滑动更省力,那我们能不能用更科学的数据来证明呢?
4、学生提出测量的方法。
5、设计实验如何测量。
(1)轮子的接触面积相同
(2)小车的载重相同
(3)在相同的路面上行驶上
6、记录。指导学生看83页的表格。
7、学生实验,把数据记录在书本表格上。
8、分析整理数据,提出结论。
9、提问:为什么滚动比滑动省力呢?
(滚动可以减少摩擦力)
三、制作滚珠轴承
1、哪些地方用到滚动摩擦来减小摩擦力?
(学生非常熟悉得四驱车滚珠轴承)
2、介绍滚珠轴承的工作原理。
3、根据课本的提示小组制作滚珠轴承。
四、小结
1、讨论:在哪些机械中也用到了滚动摩擦?
2、讨论:哪些地方用到了滑动摩擦呢?
五、板书设计
六、教后记
科学教案 篇7过程与方法:
●通过查阅多种信息源,了解经典进化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受到的挑战。
科学知识:
●知道达尔文经典进化论的基本观点。
●能够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知道自然淘汰、物竞天择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十分奇妙的。
●意识到科学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资料。
●学生准备:课前查阅的相关资料。
教学步骤:
1、教师可在课前布置一部分学生分课题查阅好有关资料,在课堂上,研究相同课题的几个人组成专家组进行汇报交流,最后各“专家”回到本组,向本组的其他同学进行讲解。有条件的学校,也可组织学生当堂上网查阅资料并在网上交流。
2、在讨论达尔文经典进化论的基本观点的同时,教师结合教材中“牧民人工选择绵羊毛色”的例子和“狼在夜间捕捉白色绵羊”的例子,它建立在三个业已得到确认的观察基础上:
(1)在每种机体内部的遗传因素中,都存在某些变化;
(2)某种遗传因素使某些个体在生存和繁衍方面具有超过其他个体的优势;
(3)这些具有遗传优势的个体造就了更多的后代,这些后代的生存、繁衍能力也超过其他个体。
结果,数代成功的繁殖以后,这种具有遗传优势特征的个体数量逐渐增加。——这是达尔文进化论的精髓。
3、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澄江化石等考古新发现挑战的'是达尔文的“生物的进化是缓慢的、渐进的”这一观点。达尔文的观点受到挑战,并不有损于他本人的伟大。——这只是又一次证明了科学探索是永无止境的。